炒房炒到“元宇宙”?一块4.8平方米的虚拟土地竟被卖到1500万( 二 )


据科技日报25日发文称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 各大科技企业主要还是依托其既有优势来布局元宇宙领域 , 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聚焦核心元器件和基础性平台领域 , 加快布局元宇宙硬件入口和操作系统 , 以英伟达、Meta、微软等国际数字科技巨头为主 , 字节跳动等国内企业也在加快推进元宇宙相关硬件的研发 。
第二种是聚焦商业模式与内容场景 , 探索元宇宙相关应用场景落地 , 以国内数字科技巨头为主 , 如腾讯表示将在游戏、社交等领域加快对于元宇宙的研究开发 。
第三种是政府推动企业入局模式 , 以韩国企业为主 。 韩国是全球推进元宇宙产业发展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 其首都首尔在今年11月宣布成为首个加入元宇宙的城市政府;同时 , 韩国元宇宙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牵头 , 引导和推动三星、现代汽车、LG等企业组成“元宇宙联盟” , 形成企业在元宇宙领域的发展合力 , 以此推动实现更大范围的虚拟现实连接 , 并建立韩国国家级元宇宙发展平台 。 另外 , 韩国还想把首尔打造成“元宇宙城市” , 并于近日发布了《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 , 宣布从明年起分三个阶段在经济、文化、旅游、教育、信访等市政府所有业务领域打造元宇宙行政服务生态 。 总投资计划为39亿韩元 。
今年以来 , 由于全球主要投资机构纷纷加码布局元宇宙领域 , 推动元宇宙的关注度和热度持续升高 。 这股热潮一方面推动了XR、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 , 增强了元宇宙相关行业的发展动能 ,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另一方面 , 这股热潮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 甚至会误导元宇宙产业的发展方向 ,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 , 企业扎堆涌入元宇宙领域 , 纷纷打造“元宇宙人设” 。 由于元宇宙应用场景的实现需要多种数字技术综合集成 , 因此部分技术相关企业趁着元宇宙概念大火的时候 , 迅速将自己包装成一家元宇宙企业 , 或者将企业原业务改成与元宇宙相关 。 这种过分迎合概念热潮、偏离原有技术发展路径的行为 , 对企业实际帮助可能不会很大 , 甚至适得其反 。
【炒房炒到“元宇宙”?一块4.8平方米的虚拟土地竟被卖到1500万】其二 , 增加了一些科技泡沫 , 甚至由此催生出一些新的套路和骗局 。 科技巨头、风险投资对于元宇宙的青睐 , 带来相关概念股的大涨 ,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元宇宙泡沫 。 如当前市场上爆发的抢注元宇宙相关商标现象 , 其中部分企业的业务与元宇宙几乎毫无关联 。 甚至有不法公司和个人打着元宇宙的幌子 , 做着“钻空子”的事情 , 并由此催生出一些套路和骗局 。
其三 , 贩卖焦虑和暴富大饼 , 收割“智商税” 。 部分机构和个人动辄以“终极”“最后一次”“未来通道”等夸张性字眼来形容元宇宙 , 通过贩卖焦虑和暴富大饼 , 以付费课程、新知培训等形式分“流量羹”、收“智商税” 。
人民网今日(25日)也发文称 , 今年以来 , 明星、大V、企业纷纷打造推出自己的NFT产品 , 数字艺术品俨然成为NFT落地最快的应用场景之一 。 元宇宙概念持续热炒 , 让市场看到了NFT的商业机会 。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 , 元宇宙为NFT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应用场景 , NFT将成为实现虚拟物品数字资产化和流通交易的重要工具 。 值得注意的是 , 目前对于NFT、元宇宙概念的炒作已经蔓延至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 。 一些蹭热点、炒概念等行为 , 也正在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 行业人士认为 , 目前国内对于NFT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尚未明确 , NFT存在炒作、洗钱和金融产品化等风险 , 对于NFT投资应该保持谨慎态度 , 警惕“击鼓传花”式的金融骗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