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文艺片专线发行一年考

全国艺联引进中东欧艺术电影的幕后故事
北京, 东三环CBD, 某大型影院, 工作日傍晚6点, 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医者仁心》正在放映 。
同一时空, 另一部来自塞尔维亚的电影《漫漫寻子路》也在全国艺联加盟影院长线放映 。 而若加上年初电影频道展播的《毕业会考》等8部影片, 艺联专线放映的《日暮》《小小港湾》等4部影片, 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售票放映的《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今年已有超10部中东欧电影在国内播映 。
粗略一算, 如此情景, 国内近三十年而未有之 。

小国文艺片专线发行一年考

文章插图

诚然, 提起中东欧电影, 国内观众不完全陌生 。 对熟悉译制片的老一辈观众来说, 上世纪70年代追看《桥》《多瑙河之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的情景或还历历在目, 而对新一代的影迷朋友来说, 大概也能枚举出像《无医可靠》《加州梦想》《四月三周两天》这样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代表作 。 然而, 此番能让国内观众在电影院看上一场正版引进的原声中东欧影片, 却是一件百分百的新鲜事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机会?这些影片是怎样被引进进来的?要如何为这些小众电影进行发行和推广?引进这些电影对我国电影市场意义何在? 带着以上疑问, 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近日请教了全国艺联选片人王笑楠博士, 由此揭开此一年间中东欧电影引进幕后的有趣故事 。
01外交框架下的中东欧电影再认识谈及“中东欧”三个字, 大概很多人都会先愣一下 。 毕竟, 在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正式启动之前, 这个提法鲜少被普及;而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 中欧、东欧、乃至前南斯拉夫联邦国家之间的瓜葛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
比如, 据外交部公开信息, “中东欧”所指包含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拉脱维亚、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16国, 在进行相关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时应循此例 。 然而, 对于电影研究者来说, “中东欧”所指或应只属“东欧”一脉, 含括地缘政治上的前社会主义阵营, 但不含希腊 。
更微妙的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些界定还不时进入波动状态 。 就在近日, 因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一事, 我国便将对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
与历史同调, 中东欧电影也自辉煌而落寞, 最终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小国电影” 。
以前南斯拉夫电影产业为例, 早在1896年,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就开始了电影放映活动, 随后于1907年建立了第一家电影院 。 到了1910年, 塞尔维亚第一部剧情电影《卡拉乔治》上映, 获得观众好评 。 二战后, 前南斯拉夫先后成立了南斯拉夫国家电影制片厂、各主要城市电影制片厂、人民军“旗帜”电影中心等电影制作机构, 高峰产能不仅可以达到年均30部, 而且还在1951年至1982年间贡献了4905部剧情片和10508部纪录片的出口量, 动画作品更是享誉国际 。
可惜的是, 经历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动荡后,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也落入了转型危机 。 到了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前后(1990-92年), 其电影产业更是风雨飘摇 。 关于这一点, 美籍波兰裔作家伊娃·霍夫曼1990-91年重访波兰时就写下了这样的游记:
“公寓有位男房客……他是位电影技术人员, 像所有人一样很担心失业 。 没有了津贴的电影业是受创比较严重的行业, 他所就职的电影‘合资’公司目前还能勉强支撑, 但薪水实在很难赶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