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新拐点已至,渐进式路线的“毫末智行们”如何实现升维?

找到一条“分水岭”
如果说发动机是燃油车的心脏 , 那么自动驾驶技术就是电动汽车的灵魂所在 。 新能源汽车相对燃油车来说 , 本质变化来源于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 , 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上 , 或许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科技才更具有颠覆性 。
过去几年 , 自动驾驶赛道跌宕起伏 , 在经历了头部动荡之后 , 行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毫末智行异军突起 , 发力无人配送领域、小马智行尝试重卡、文远知行试水小巴、元戎启行开启轻卡业务 , 赛道局势逐渐发生变化 。
找到一条“分水岭”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 , 自动驾驶已经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趋势 , 但是还没有达到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 , 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的水平 。 目前赛道内所有玩家都把目光放在了技术攻坚上 , 希望能率先突破技术桎梏 , 率先到达L5的顶峰 , 但是从现状来看 , 似乎并不乐观 。
Waymo one是全球首个无人车商用服务项目 , 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十年 , 也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里程碑 , 但起步于凤凰城的Waymo商业化运营如今仅仅在旧金山城市的一隅实现落地 。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于2020年推出L5级别的Robotaxi , 一年内将有100万辆上路运营 , 两年多时间特斯拉连一辆都没做出来 。 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也已经卖身苹果……
广阔的商业前景吸引了不少投资机构为自动驾驶“买单” , 相关企业的估值也水涨船高 。 随着对自动驾驶落地想象的破灭 , 自动驾驶的红利逐渐消失 , 或者说自动驾驶的泡沫逐渐破裂 。
Waymo的估值从三年前的1750亿美元一路下滑至300亿美元 , 降幅超过800% 。 国内曾经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融资额度也逐渐减少 。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数据显示 , 自动驾驶行业企业注册数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 , 之后呈现下降趋势 。

自动驾驶新拐点已至,渐进式路线的“毫末智行们”如何实现升维?

文章插图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 实在是需要深思 , 技术对于自动驾驶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整个赛道都要被困在自动驾驶技术系统里了吗?在互联网江湖看来 , 目前行业已经深陷技术陷阱 , 靠科技二字难以拯救自动驾驶 。
巴菲特并不投科技股的 , 为什么一再增持苹果股份?来自FanTalk的一次圆桌对谈中他们提到:
巴菲特不投科技股 , 是因为大多数科技企业的「护城河」是技术创新能力 , 而这在巴菲特看来是不稳定的 , 他投苹果的逻辑 , 是苹果已成为一家成熟的消费品公司 , 有无可比拟的用户粘性 , 已经实现了科技落地的重要一跃 。
根据IDC分析 , 2020年至2024年 , 全球自动驾驶年复合增速将达18.3%;到2024年 , L1-L5级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将接近5500万辆 , 其中L1、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市场占比分别为64.4%、34% 。
也就是说 , 对于目前的行业进展来看 , 未来98%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将处于L1、L2范畴 , L5还属于一个幻想 。 从商业化落地层面看 , L几不重要 , 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在具体场景下高效落地 。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 , 交通没有绝对的安全 , 拥有科技基因的自动驾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零交通事故 , 只能无限逼近这个“零” , 也就是所谓的L5 。 一边 , 技术桎梏难以突破;另一边 , 不同于苹果公司消费产品逻辑 , 自动驾驶受安全问题束缚 , 想要完成科技落地更加艰难 。
如果真要给自动驾驶设一条分水岭的话 , 或许“人”的标准更有意义 。
把“人”当做“参考答案” , 只要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在整体安全水平上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工驾驶的安全水平 , 把事故率能够降低到社会整体之下 , 那么自动驾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