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工业的“变”与“不变”,藏在这些历史细节中( 二 )


叮砰巷消失了, “音乐人”们转行了, 音乐工业进入另一阶段, “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开始成为量产音乐作品和艺人的“生产线” 。
Elvis Presley(猫王)、The Beatles(披头士)、Michael Jackson 和 Bob Dylan 等都是唱片工业时代的“巨星”, 而环球、华纳和索尼这“三大唱片”, 也是唱片工业的最贵遗产 。 数字音乐时代的当下, 绝大多数的经典音乐录音作品, 其版权仍归属或代理在“三大唱片” 。
2
唱作人出现, 内容主导权开始摇摆
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 Queen(皇后乐队)上演了一段与唱片公司之间的内容主导权之争:唱片公司拒绝把长达6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主打歌, 导致乐队出走 。 从此, 像 Queen 这样具有话语权的音乐人, 逐渐开始主导自己的音乐内容 。
起初唱片公司的 A&R(artist and repertoire)部门负责发掘、训练歌手或艺人, 从音乐作品到艺人的定位, 包括音乐作品的“作词、作曲、编曲、录音和缩混”, 以及唱片的“企划、制作和宣传”, 投资和风险主体也都由唱片公司承担 。
但随着超级巨星的出现, 比如 Queen、The Beatles 和 Bob Dylan, 当他们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在和唱片公司发生分歧时, 或者从唱片公司出走, 或者自己组建唱片公司, 或者换掉唱片公司的主管(自己负责自己的 A&R 业务) 。
这些超级巨星的身份, 往往是具备独立创作能力的个人或乐队, 也就是“唱作人” 。 他们主导音乐, 而唱片公司保留了发行、经纪等职能 。
唱作人在掌控更多音乐内容主导权的同时, 也承担了相应的投入风险:“音乐人”已从唱片公司接过部分经营音乐的职能 。 关于音乐内容主导权, 是在公司和“音乐人”之间摇摆的;产出的音乐和商业成绩, 也往往是双方博弈与平衡的结果 。
知名词作家、唱片人林秋离, 曾讲述了某知名唱作歌手与唱片公司的一次博弈 。
在前4张专辑都获得漂亮成绩后, 这名唱作歌手“一路顺风”地成名了, 执意要主导第5张专辑, 包括专辑定位、表达主题和视觉形象等 。 他尤其向往“武士”和“杀手”(而公司担忧这与他的酒窝及可爱形象冲突), 最终结果是以艺人的想法去执行了, 但这张唱片的销售结果最不理想 。 随后公司和艺人总结经验并做出调整, 第6张专辑才又回到“正轨” 。
归根结底, 即使内容定义权出现了摇摆, 但唱片公司仍然掌握着核心的音乐制作和宣传资源 。 鼎盛时期的唱片公司, 不仅是音乐内容和歌手的输出机器, 最大的竞争力是综合唱片工业各种资源的“造星能力” 。
当主流媒体渠道仅限在电台、电视和平面的时期, 唱片公司几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 。 通过唱片公司的资源进入这些媒体, 才是音乐人走向市场的入场券, 然后在有限的媒体环境中竞赛, 资源越是集中就越容易胜出, 而影响力也会被放大 。
比如唱片公司力推的孙燕姿、蔡依林等歌手, 本身输出的作品和形象都是做工精良的, 然后打榜成功, 成为学生们的偶像, 他们不仅能决定学生们听什么歌曲, 还会影响到学生们的穿着乃至广大歌迷心中的“时尚” 。 唱片公司的影响力, 不只是影响流行音乐市场, 甚至能成为前沿流行文化的驱动力 。
唱片公司汇集优质的制作资源, 就更容易打造出“优质歌手”, 然后再去打榜与推广也就更容易胜出 。 直到数字音乐来了, 这一切开始改变 。
3
技术更迭, 把音乐人推向新舞台
数字时代来临, 娱乐选择激增, 唱片公司逐渐失去了对流行文化和“歌坛”的影响力 。 而 iTunes、Spotify、百度音乐、QQ音乐等数字平台的出现, 重新定义了音乐的聆听方式和商业模式, 唱片工业在“数字版权”之外的板块出现大幅度萎缩, 逐步失去了新媒体环境的“造星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