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二 )


“可悲的是, 尽管团队在过去9年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就, 但事实证明, 商业可行性之路比预期的要长得多, 而且风险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 。 ”韦斯特加思在博文中写道 。
软银和Project Loon真的相互需要?
和谷歌不同, 软银对多样化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探索并不迅速 。 虽然它早在2011年日本爆发3.11大地震和海啸后就开始探索地面天线的替代品, 但之后却长期未有实质性进展 。
2018年初, 软银才正式踏出了第一步, 与美国航空环境公司(AeroVironment)宣布成立合资企业HAPSMobile 。 这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发展高空、长航时的太阳能动力商用无人机, 即所谓的“高空伪卫星(High-Altitude Pseudo-Satellites, 简称HAPS)” 。 据悉, 软银和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在初期投入了高达65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HAPSMobile展开相关研究 。
软银和谷歌在高空互联网上的交集则要再向后推迟一年——2019年4月, 软银通过HAPSMobile向Project Loon投资了1.25亿美元 。 双方的联合声明提到, 该合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能否使用彼此技术、让二者的空中和地面网络设备标准化, 以及共同参与监管等 。
“通过汇集我们的技术、见解和经验, 我们能够加快利用平流层提供全球网络的步伐 。 ”软银CTO兼HAPSMobile CEO宫川润一如是说道 。

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Yandex
此话不假, 但直到谷歌主动放弃这项“鸡肋”业务, 软银和Project Loon的互补才真正开始 。
对于Project Loon而言, 它不仅能够利用软银遍布全球多国的运营商业务打入这些市场, 还可以借助后者在通信技术上的进展广泛部署5G设备, 从而在网络速率和稳定性上更具吸引力;软银这边, 它同样可以借此在那些灾害频发、或是互联网覆盖程度不高的国家打开局面 。
不过, 软银的投资作风也早已不复当年那样大胆 。 在WeWork等初创公司的投资事务上“折戟”后, 软银更多地强调“现金防线”战略, 那些烧钱数年而未能形成有效商业化模式的企业则不再受其青睐, 即使对方是技术驱动型企业也不例外 。 除开尚待监管机构批准的400亿美元出售Arm一案外, 软银去年还将旗下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转让给了现代汽车, 以此换取8.46亿美元的回报 。
即便就像谷歌此前所说, Project Loon的单颗成本的确比发射卫星更低, 但这一计划需要的气球数量却比卫星多得多, 再加上后期对设备质量的高要求, 它消耗的资金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 若是日后软银再次出现某些投资上的失误, 导致它不得不出售资产回血, 那么Project Loon这样烧钱却又难以商业化的项目或许是它首先考虑要卖出的对象 。
巨头、“国家队”扎堆入局, 卫星组网比气球更香?
相较热气球网络模式, 此前广泛不被看好的, 以SpaceX“星链”为首的卫星组网模式却提前搭建起了商业化模型 。 根据SpaceX领导层公布的预期, 星链卫星网络未来将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年收入——毫无疑问, 这能有效弥补SpaceX火箭发射业务导致的亏空 。
为了早日达到这一目标, SpaceX的扩张脚步和卫星发射进度都在逐渐加快 。 按照其此前公布的数据来看, 其组网卫星已经达到了1500多颗, 活跃用户数量也达到了6.924万名 。 在今年6月召开的2021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 SpaceX 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还夸下海口, 称星链“将很快拥有几十万用户, 12个月内可能将超过50万人” 。
接盘谷歌气球项目,软银高空互联网野望初现端倪

文章插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