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发行费能否拯救腰部影片?( 二 )


“现在没个几百万谁敢去找发行公司发片子,大家现在都没啥钱,能在发行环节掏出钱来就挺不容易了,别看一二百万对于普通人是天文数字,但砸到市场上看见连一点水波纹都看不见 。 ”
这可能是很多发行朋友的心声,一位发行朋友和拍sir吐槽现阶段发行市场的窘境,现在的情况非常现实,一些影片即便是纯粹意义的裸发,通过中影或者华夏用最小的限度来运行,也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如果还想拿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市场占比,几百万“疏通”影城的费用几乎是必备的 。
其实像《英雄本色2018》当年那种片方和发行方彻底撕逼脸皮的情况在业内并不少见,只不过当年3700万的宣发费用(含票补和抢票款)对比6300万的票房太过吸引眼球,实际上大部分片方是很难拿出如此高昂的发行费用,甚至需要发行方先行垫付一部分(甚至全部)发行费用 。

百万发行费能否拯救腰部影片?

文章插图

现阶段更多是片方只能拿出百万起步,大多二三百万的发行费去找寻发行公司来发片 。 这里的矛盾在于,大部分发行公司需要维持其团队的稳定运行,本质上是依靠发行费来解决绝大多数的人员薪水和相关杂费,毕竟仅依靠自家影片的回报去维系这些费用已经有点困难 。
但片方却更多希望自己所拿出仅有不多的发行费可以完全作用最终端口,这个比例影城能够得到的实惠越高,对于片方的实际投递效果也会越明显 。 但问题在就在于大的发行团队需要的费用高,使用的人工成本也略贵,小发行公司执行效率低,很多时候暨得不到片方的信赖、也不容易有大公司全网覆盖的效果 。
其实在保底发行最疯狂的时候,国内大大小小的发行团队有二三十家,但到现在除了传统的头部公司以及猫眼和淘票票,其他小的发行公司更多开始使用了区域联合和分包的模式,可能费用会有高低,但如果影片没有卖点和号召力,很难获得有效的竞争力 。
当然一些有实力的片方还是愿意拿出相当优厚的发行费用来博一把,不过并不是所有肯砸市场的都会有好的回报,但仅从市场的长期运行和维护行业发展来讲,有一个相对稳定且有保障的发行费用,对于发行公司和影城(也包括期待观影活动的影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
片方找准对应发行公司, 理性认识自己的影片 除了一小部分愿意砸大钱的片方之外,大部分中小片方还是更多希望花小钱来办大事,毕竟真金白银砸下去并不是纯粹为了给中国电影行业做贡献,对自己和对投资人而言,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 。
和片方自己的规模和能力一样,发行公司也同样有能力实力较强的,也有一些相对而言没有太多资源和执行力的,即便如此所有发行公司大家所面对是市场和观众反而是统一的,除了那种头部直接对接项目之外,大部分中小项目的接纳权择完全会落地,并不会产生更多的中高层交集 。
除了像自己产品和项目相对稳定的一些发行公司之外,目前猫眼和淘票票的发行团队也具备了全网的覆盖能力,从人员配备和组织能力,包括对影迷和观影团的协调配合工作,也是做得最好最迅速的,通常情况在资金相对充裕且影片质量有保障的前提时,找成熟的发行团队是相对安全的 。
百万发行费能否拯救腰部影片?

文章插图

但如果仅从性价比来看,或者说一部分片方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和清楚自己项目在市场的定位和未来的走势,便会使得他们往往去找寻和自己公司,以及和自身项目并不完全匹配的发行公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