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八 )


难道工业旅游除了让游客通过游览体验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建立情感链接,就不可以卖东西,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吗?不是的 。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企业缺乏的恰恰是工业旅游IP的塑造和衍生品的开发 。 比如汉沽长芦盐场的旅游纪念品仅仅限于盐场工人们现场炒制的盐焗花生(6块钱一小碗)和长芦盐场生产的芦花牌食用盐 。 去海鸥表博物馆难道就只能买手表?去天士力就一定要买药?在这方面,国内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做法就值得参考借鉴 。
青岛啤酒博物馆设计了专门的Logo,并开发了文具、食品、玩具、日用品等形式丰富、品类繁多的衍生纪念品,让游客在青岛啤酒博物馆有的看、有的吃、有的喝,还有的玩、有的带,并且“有的带”所带走的并不仅仅是青岛啤酒,而是刻有青岛啤酒企业文化印记的琳琅满目的纪念品 。
相关统计显示,青岛啤酒博物馆2018年门票收入约8000万元,而其文创产品的收入是门票的两倍 。 在2019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青岛啤酒博物馆以150.65亿的品牌价值入选,位列第337名,是唯一上榜的工业旅游品牌 。
和有形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企业的文化是无形的,只有不断挖掘企业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品牌IP,并具象化于形式丰富多彩的衍生品、纪念品,才能被留住、被记下、被想起 。

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文章插图

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文章插图

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文章插图

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文章插图

不温不火的工业旅游究竟卡在哪儿?

文章插图

结语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年,我国工业旅游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实现综合收入总量可能超过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 。
目前,和其他旅游业态相比,工业游尚且年轻稚嫩 。 工业旅游有着诸如参观时间的限制,人数的限制,生产安全、参观安全的顾虑,地点普遍偏远、交通通达性差,重游率低等“先天不足”,也有着企业服务意识差,管理水平不够高,营销方法生硬、单一,执行落实不到位,周边配套不完备等“后天营养不良” 。 但在旅游消费升级、制造业向服务化延伸、城市更新等大背景下,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有了更多自由自主探索时间的环境里,工业游这一小众领域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
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将有更多的劳动教育基地在各类企业挂牌成立,教育部门和企业联手,参观人数和时间将不再成为一种障碍,更多的学生可以走进工厂,了解工业文明、生产知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
另外,各类研学机构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工业研学游 。 目前,以天津为例,这样的专门做工业研学游的机构数量很少,成熟的工业研学游项目就更加少,因为没有竞争比较,所以在价格方面与普通的旅游项目相比仍然偏高 。 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高,专业机构的宣传、组织到位,是工业研学游未来顺利拓展的两个必备因素 。
在双减之后孩子和家长更强的求知需求之下,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精准落实,企业和专业机构的密切配合,未来将破解工业旅游的重重关卡,为这种小众的旅游业态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