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西方社交网络的根本问题在这里:改了找死,不改等死( 二 )


我们晚点会讨论这个选择有没有意义 。 不过现在先请注意这一点,这种架构理应会导致这些app优先考虑社交图谱的扩展 。 让用户一开始就去关注别人势在必行 。 否则,按照定义,它们的动态消息就是空的了 。
这是经典的社交媒体冷启动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但凡是在硅谷呆过的产品经理,大概都听说过 Twitter 与 Facebook 的关键指标是怎么的相似的故事:让用户关注最低限度的账号 。 一旦实现这一点,这些用户就会变成 WAU(周活跃用户),甚至更好,成为 DAU(日活跃用户) 。 关注账号不够多的用户最有可能流失掉 。 很多传奇的增长团队都有这方面的名声,那就是能说服数千万或数亿用户能尽可能多地关注其他用户 。
但是,这种义务一样是完全源自社交媒体的这个选择:直接通过社交图谱构建动态消息 。 在 《TikTok 与分院帽》里,我写道:

但是,如果有种方法可以让你不需要关注任何人就能建立起兴趣图谱呢?如果可以跳过搭建社交图谱那些漫长又艰苦的中间步骤,可以直奔兴趣图谱会如何?如果这件事情可以让数百万用户又快又便宜地大规模完成呢?如果实现这个目标的算法也可以近乎实时的速度适应你不断变化的口味,又不需要主动去调整呢?
用社交图谱逼近兴趣图谱的问题在于,社交图谱会出现大规模的负面网络效应 。 以 Twitter 这样的社交网络为例:单向关注的图谱结构非常适合兴趣图谱的构建,但问题是用户很少会对所关注的任何个人的所有内容都感兴趣 。 你也许喜欢 Gruber 对苹果的看法,但未必喜欢他谈洋基队的推文 。 或者我谈科技的推文你愿意看,我讲电影就不想看,等等 。 你可以试用 一下Twitter List,或将某人或某个主题静默或屏蔽,但这样太麻烦,很少有人有精力或意愿去做 。
注意力这个领域玩的是零和游戏,几乎所有的动态消息最终都要相互竞争,所以,最终都要被拉进同一个兴趣或娱乐轴向的竞争里面 。 Instagram 负责人 Adam Mosseri 最近宣布了自己的app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要做的一系列优先事项,其中一件就是要更加关注视频 。 Mosseri 说:“大家希望在 Instagram 上找乐子,这方面的竞争很激烈,还有更多事情要做 。 这意味着改变,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 ”
我在《Status as a Service》里,提到了社交网络往往会在这三个方向上展开竞争:社会资本、娱乐以及实用程序 。 说实话,完全聚焦娱乐,然后根据个人社交图谱构建动态消息的问题是,我们会发现自己认识的人未必总是那么有趣 。 我爱自己的家人朋友 。 这并不意味着我想看他们跳nae nae舞 。 或者反之亦然 。 在大部分西方社交媒体上,我们关注的人对我们看到的内容的相关性和质量产生的影响太大了,大到不成比例,因为这些app就是这样设计的 。
与此同时,谁关注我们也许同样重要 。 在讨论社交体验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选择关注谁,用户对这个决定的控制权没那么高 。 可是,我们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什么样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我们觉得谁可能会看到它,这一点不足为奇 。 我们的粉丝是我们的隐含受众 。
举一个最出名的例子,Facebook 客户流失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的图谱一下子就涵盖一个人生活当中遇到的每个人 。 如上所述,仅仅因为我们是某人的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们希望对方发布的一切都出现在我们的动态消息里面 。 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有太多来自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人关注我们,会造成大规模的语境崩塌(context collapse) 。 这不仅仅是每个人还有他们的妈妈都加入了 Facebook,而且是所有人的妈妈都加入了 Facebook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