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汶利和他的“悬疑王国”( 二 )


正是这股“不甘流俗”的冲劲 , 让青年导演柯汶利在影视圈内迅速崭露头角 。
2“独特表达”柯汶利属于个人特色十分突出的导演 , 他的作品在氛围营造、故事节奏上带有浓烈的个人风格 。
柯汶利善于利用影片色调的转换来营造气氛 , 在电影《误杀》初期 , 画面的整体色调偏于暖黄色 , 象征着温暖、惬意的家庭生活 , 观众看着也轻松自在;而影片中期的色调由暖黄转为冷绿 , 暗指主人公不安、压抑的心理情绪 , 观众则产生更深的紧迫感 。

柯汶利和他的“悬疑王国”

文章插图

他的镜头语言极度丰富 , 多用意象型镜头和观众交流 。 《女心理师》在拍摄时 , 柯汶利采用多个机位同时拍摄 , 以求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 并且大胆地让演员直视镜头 , 看向观众 , 说出自我想法 , 打破了第四堵墙 , 让虚构的情节一瞬间有了实感 。
而在刻画《女心理师》主角贺顿的超强听觉时 , 柯汶利用影像表现意象 , 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每一个事件的细节 , 以达到通感的效果 。 这种手法也出现在《唐人街探案》的主角林默身上 , 林默有着敏锐的嗅觉 , 气味在他眼里呈爆炸式涌现 。
柯汶利和他的“悬疑王国”

文章插图

柯汶利还经常通过移动的棋盘、摇晃的钟表、透光的百叶窗等道具 , 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 电影《误杀》中 , 身为警察局长的拉韫看到儿子的作恶视频后 , 内心极度复杂 。 而此时的光透过百叶窗照在了她的脸上 , 呈现出斑驳的效果 , 恰好映射了她内心的正邪相搏 。 “百叶窗的影子投射在她身上 , 恰好是一个牢笼的效果 。 ”
通过剪辑操控影片节奏也是柯汶利的看家本领 。 从《唐人街探案》《误杀》再到《女心理师》 , 柯汶利将剪辑玩出了花 。 拿《女心理师》来说 , 片中导演多次运用场景化重现的方式代替普通的闪回 , 让观众身临其境 , 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观影体验 。
此外 , 柯汶利的影片也时常浮现出若隐若现的哲学意味 。 比如 , 电影《误杀》的英文片名SheepWithout a Shepherd , 这句话就起源于《圣 经》 。 在西方 , 羊具有非常多的宗教寓意 , 整部《圣 经》中 , 出现有关“羊”的字句 , 一共有1000多次 。
而在电影《误杀》里 , 针对多次出现“羊”的元素 , 观众也产生了广泛的联想 。 有人认为“羊”指的是表面温顺的主人公李维杰 , 也有人认为羊暗示着受尽苦难和压迫的芸芸众生 。
柯汶利和他的“悬疑王国”

文章插图

柯汶利导演却并没有给出答案 , 而是让观众去反复观影 , 深度挖掘 。
纵观柯汶利的创作史 , 他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 与他广泛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剪辑功底密不可分 。
柯汶利是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后代 , 祖籍福建 , 具有多元化背景 。 他说他从小就是流动的、变化的 , 比别人更懂得“包容”的要义 , 这使得他非常擅于与不同生活背景的演员沟通 , 也更倾向于拍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 。
而另一方面 , 作为一名剪辑出身的导演 , 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剪辑想法和逻辑 。 柯汶利知道如何用剪辑来调动观众的潜意识情绪 , 而这些恰好是编剧和摄影转导演并不具备的长处 。
最终 , 剪辑与导演的双重身份 , 也令他的创作别具一格 。
3缺失的“现实主义”在合作拍摄网剧《唐人街探案》时 , 陈思诚曾说 , 选中柯汶利 , 是因为他具有拍类型片的基因 。 而柯汶利自己也说 , “我对悬疑、惊悚、犯罪的电影是很感兴趣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