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国TO B投资大盘点( 四 )


深耕TO B赛道的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熊飞之前就总结说 , 美国TO B市场是一个过渡细分化的市场 , 各行各业每个领域都做到85分 , 可能做成一个10亿美金规模的公司 , 但是中国完全是整个领域都是30分 , 或者整个领域都是20、30分 。 这也让他看到了中国TO B产业增长的突破点——细分领域 。
从熊飞经手的项目来看 , 他确实将这一投资逻辑落实到了项目上 , 在北森、PingCAP、盖雅、上上签、太美医疗等投资项目都有体现 。
熊飞认为 , 中国下一代的TO B市场独角兽基本都会诞生在这些垂直细分领域 。
这就不难解释 , 为什么前期项目的钱都慢慢流向了细分领域 , 各方资本项目的成功路径 , 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 。
三TO B没有“暴发户”当下 , TO B投资热潮汹涌 , 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想对标美国SAP、Oracle、Salesforce等企业 , 急切地打造出属于中国TO B明星独角兽 。
可以说 , 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在期待TO B领域可以出现一个“拼多多” 。
目前 , 各大互联网巨头自身的TO B业务发展也增速较为明显 。
例如 , 据腾讯最新发布的Q3财报显示 , 腾讯TO B业务保持稳健增长 , 实现营收433亿元 , 同比增长30% , 占总营收的比重稳定在30% , 成为腾讯重要的业绩增长引擎之一 。
阿里在最新的财报中显示 , 阿里云的云计算业务依旧保持50%以上的增长率 , 这也说明全国上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加大数字化投入 , 因此占据国内云计算市场主要份额的阿里此项业务能持续保持高增长率 。
百度在最新的财报中显示 , 百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19亿元 ,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 。 其中 , 百度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3% , 连续两个季度增速超七成 。
可见在TO B领域 , 还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
但与TO C的“爆发”不同 , TO B更注重“润物无声” , TO C业务收入可能在短期实现爆发式增长 , 而TO B业务增长趋于稳定、线性 。
例如华为公司2012年开始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终端 。 仅用5年时间即在2017年销售收入即超2000亿 。 其主要贡献者是Mate、P系列等爆款产品 。
但华为公司的运营商BG从成立到2013年经过了26年才实现2000亿的收入 。 以上案例证明想要做TO B业务要耐得住性子 , 不要期望公司能推出什么爆款 , 获得快速销量增长 。
10月29日 , 华为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 。 财报显示 , 华为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为4558亿元人民币 , 与去年同期的6731亿相比 , 下降了约32% , 同时利润率方面 , 也只有10.2% 。
其中 , TO B业务较为稳定 , 仍然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
另外 , 中国TO B领域目前还处于蛮荒阶段 , 市场成熟度并不高 , 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其产业发展 。
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和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为例 , 据《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研究统计 , 目前我国ERP普及率最高也不过70% , 而MES的普及率更不足25% , 绝大部分腰部生产企业还在使用极其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 可以预计至少有1000亿的巨大市场空白待填补 。
再以协同办公为例 ,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21中国42%企业表示完全不了解协同办公行业 , 30.3%企业称未使用过 , 但有了解过协同办公系统 , 而27.7%企业使用过协同办公系统 。
小巫见大巫 , 中国的企服市场的培育仍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 由此可见 , 即使在资本“疯投”之下 , 也不会出现像拼多多一样的“暴发户”企业 。
当下 , TO B的融资热潮扑面而来 , 但热投资下更加需要冷思考 。 在当下的TO B黄金时代下 , 相较于速度 , 更需要的是耐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