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房的年轻人:获取真实生活的主体是我,不是房东( 五 )


@自由之:“跟重要的人在一起,都可以称之为家”我要离开这所房子暂时去别处的时候,比如说去工作或出门时,我会看一眼这个房子,我觉得它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这种感动可能不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只是一种感觉,就是我好像这么多年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子 。
因为在学校住、别人家住、爸妈的出租屋里住,好像都不是完全属于我的一个空间 。 而当我自己出来租房时,这个房子是完全属于我的,我可以在它现有的条件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布置它 。 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在等着我回去,我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也可以随时离开它 。
我现在对于家的概念是,那是属于我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和最重要的人在一起 。 可能不一定固定在哪所房子,我回爸妈家跟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这是家的感觉,回自己的家,或者去我男朋友家跟他在一起,甚至去朋友家的时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家的感觉 。 好像跟人在一起,跟我觉得重要的人在一起,都可以称之为“家” 。

不买房的年轻人:获取真实生活的主体是我,不是房东

文章插图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咸鱼:“家最重要的是人,让我们与一座城市有了更深的链接”对于我而言,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真正的居住环境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重要 。 我觉得我住的地方只要不是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这些硬件条件缺憾,整体干净整洁,我都能接受,不需要装修特别好 。
我还是需要有能一起走下去的人,能有足够大的厨房空间,客厅或者餐厅能容纳足够多的朋友,大家一起参与到做饭的过程中 。 虽然我现在租房独居,但我偶尔也会邀请朋友来家里一起做饭、看电影、聊天,或者哪怕有时候我们在外边租了一个周末的民宿,白天大家各忙各的事情,但是到了下午或晚上一起做点什么,都会让我与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联结、更亲密的感觉 。
@小李老师:“和客人介绍每一个角落时,我意识到这里是我的家了”心安的地方就是家,在这个家里你的生活是可控的、放松的 。 不论是楼下孩子们的笑声,打开窗帘后洒进房间的阳光,还是和室友一起做饭,躺在床上和闺蜜一起聊天,都让我感觉心安和幸福 。
我强烈地意识到“这里是我家”的时刻,是在家里招待朋友的时候 。 当有朋友过来住时,我会跟她介绍我家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我会告诉朋友,我的冰箱里面有牛奶,有给你准备的早餐,在厨房哪里可以烧水,洗澡要怎么打开热水器,再小到哪一瓶是沐浴露,哪一瓶是洗发水,怎么开关台灯……我很熟悉每一个角落,当我在以一个类似于主人的身份,去介绍这个家的每一样东西的时候,“家”的感觉会非常明显 。 因为你可以在这里如此接待她,正是因为你在这里生活、这是你在杭州的家 。
@K.U.1:“家就是在熟悉的人身边”离开广州,除了觉得工作很虚无、没有意义之外,更多是因为大城市的生活让我感觉有些孤独 。 虽然和朋友住在一起,但可能是因为和家人朋友联系太少了,我还是会觉得孤单 。 我发现,自己和初高中认识的朋友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和城里的朋友的连接则较弱 。
回到家乡之后,我觉得能在父母身边、在熟悉的人周围,就能给我家的感觉 。
@Kheriron:“家是随时能躺下的沙发”我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家的感受 。 小时候家里总是搬家,而小学以后我就开始在外地念书,所以不会对一个地方特别有归属感 。 我到现在也觉得没有归属感好像不是很大的问题 。
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是因为一直以来住的每一个地方都不会让我轻松,住在家里时虽然我有自己的房间,但整个人的生活状态依然是被爸妈管着,在学校,宿舍就更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 这让我觉得在这些地方待着是一个“做任务”的状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