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新一轮的内卷( 二 )


简单一句话, 不以赚钱为目的投后都是耍流氓 。 这经常让她陷入一种焦虑, “到底投后对被投企业有没有价值?”
李小丽之前所在的基金, 没有专门的投后团队, 合伙人之前一直认为“好项目不需要投后, 需要投后的不是好项目 。 ”
即便这句话过于绝对, 但为了应对投资圈里投后的内卷, 基金安排在她IR的岗位上加上一个新title—投后, 只不过她的工作就是收集简单信息, 要一下报表, 既没有工作目标、也没有工作方法 。
深陷焦虑的她, 两个月后跳槽到另外一家头部基金, “他们有专业的投后团队, 我继续做募资 。 ”
李小丽只是一个缩影 。 这一年里, 部分机构纷纷通过IR、PR、法务、财务等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组成小团队服务被投项目, 甚至连小基金也被裹挟着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用各种方式完成投后部门的建立 。
引用一位投资人的话,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不可否认的是, 红杉、高瓴已经带起了新一轮的投后内卷 。
03在夹缝中破局: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赋能型投后投后虽然已经开始内卷, 但相关行业人士认为这也说明机构对投后的认知实现了重大提升, 不再简单的以投前论英雄了 。
作为一场创始人和投资人并肩作战的创业之旅, 什么样的投后真正有价值?投后是否真的能够发挥作用?什么样的机构更有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投后?
比如业内知名的达晨、经纬创投、中科创星等在投后赋能上已有成熟的团队和经验, 面对创业者时, 给钱、给资源、给人的海陆空全方位支持, 成为创业者在面对投资机构时更优先的选择 。
“有些投后服务是可以通过花钱实现的, 但是有些资源比如更高阶的人脉, 更优质的企业客户, 更稀缺医疗资源, 这些真的是花钱也解决不了的 。 我有要融资的朋友我都会推荐他来经纬试试 。 ”一位参加了经纬亿万创业营的创业者这样感慨 。
投资人说持续观察发现, 除了少数头部基金在投后赋能上做出了积极的业绩, 一些深耕垂直领域的基金也做出了可圈可点的特色 。
以丰年资本为例, 一直长期聚焦在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 基于过往对产业的深入理解和长期实践, 以及在高端制造产业积累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 他们从精益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和资本市场、品牌宣传等方面创建出了一套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赋能体系和工具, 公司专门设立了中台赋能团队“丰年经营管理办公室”, 由近10人左右的专职团队来帮助企业系统化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其中大部分是富有产业经验的大型工业企业高管 。 并且还成立了丰年经营管理学院, 定期开展活动组织已投企业交流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 通过这套方法, 丰年资本在过去几年已经“陪跑”出了博亚精工、矽电半导体、强一半导体、胜科纳米等多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赋能企业的方式去助推中国的优秀企业成为世界一流 。
此外, 聚焦于消费产业投资的日初资本也在以投后赋能帮助消费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 据悉, 日初资本搭建了战略支持、人才管理、财税管理、渠道、零售、品牌、数字化等领域的深度产业运营团队, 给予被投企业投前、投后全链条的深入服务 。 目前, 日初资本连续投中了喜茶、墨茉点心局、好特卖、WonderLab、宝酝名酒、泡泡玛特等十余家新锐消费品牌, 帮助传统品牌快速捕捉升级转型的机会 。
又比如弘章资本搭建的赋能体系在一级市场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效果, 在成长型、Pre-IPO、中小型并购投资交易拥有多个成功赋能案例 。 10年间, 弘章资本基于过往经验搭建了中台赋能模块, 构建了大消费网络、资深专家网络和被投企业生态池, 持续对被投企业进行系统赋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