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变得越来越庞大,最后会走向何方?

微信的尽头是微软
PC时代,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 。
二十年后,推送改变世界 。
与Web上的网站相比,移动互联网孤岛化的产品格局使得信息之间难以流动和检索 。 于是搜索,或者说浏览器,变得不再重要 。
这也是多数人眼中百度没落的原因 。
事实果真如此吗?2010年,谷歌内部的一份战略文件将Chrome列为“重大价值”的驱动力 。 再举一个更直白的例子,靠云计算养活一大家子AWS,全称是Amazon Web Services 。
微信“搜一搜”、阿里创新业务事业群的“夸克”,以及字节在“头条搜索”之外新成立的“悟空浏览器”团队,无一不彰显着浏览器在云计算时代的入口地位 。 (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字节说自己是云计算市场的一份子吧?)
长久以来,腾讯举凡有新业务受挫,出来善后的多数是微信 。 从拍拍网到视频号,再到重回腾讯怀抱的搜搜,微信是给公司新业务兜底的「安全网」,也是外界眼中鹅厂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最后一搏 。
在企鹅庞大的生态系统中,微信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是负责支撑世界运转的物质和能量,还是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抑或是剥离新业务剩余价值的分解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个原则:好的产品,能依靠C端优势改变B端产业链条 。
微信或许不完美,但它正是这样的存在 。
这一点,从所有社交到最后都逃不过「加个微信」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
01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相比,微信流量在广告变现之外,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
能够在微信各级入口占据一席之地的应用,要么向微信支付了不菲的流量使用费,要么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大多数时候二者兼而有之 。 因为即便是腾讯游戏,也需要向微信上缴30%左右的流水 。

微信变得越来越庞大,最后会走向何方?

文章插图

这是微信商业化过程中比较特殊的部分:把流量以作价形式导给被投公司,京东、美团、拼多多、贝壳都获得过这样的扶持 。
但只有拼多多的活跃用户数接近国民应用级别,为什么?
我们看到那些在PC时代诞生的、存活至今的互联网公司,最初都是以网站的形式出现的 。 人们打开浏览器,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需求跳到另一个需求,然后从中筛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服务,再去下载他们的应用程序 。
人们对下载应用程序的警惕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 直到今天,互联网世界的非沉浸用户也不愿意为了访问某一种服务特意下载一个APP,即便出于某种目的安装了,也会很快卸载 。
移动时代原生的APP,能越过3-4亿活跃用户门槛的并不多 。 抖音是一个,拼多多是另一个 。
拼多多之所以能成为和阿里攀比MAU的样子,与其说是社交裂变的私域魔法,不如说是小程序的功劳 。
电商大盘的开疆拓土,是因为上一代人通过小程序这种无需安装的应用组织形式,先行访问了拼多多提供的服务 。 多次之后,人们才愿意去下载这样一个APP(即便如此,我相信仍有很多人至今都没有下载过拼多多APP,只愿意通过熟人发来的拼团小程序薅点家用羊毛) 。
而小程序在来回切换时右上角的圆形按钮,是PC操作方式在移动时代的复兴 。
智能手机在完成了最大限度的APP圈地之后,再一次回到了Web访问网络服务的方式:无需下载,扫一扫或搜一搜即可使用 。
微信变得越来越庞大,最后会走向何方?

文章插图

软件时代,势头最盛的微软有三大法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