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园最多的一线城市,谁说它内卷?| 城事( 三 )


在南山蛇口中心区,有一座始建于1987年的四海公园,它见证了蛇口30年来的沧桑巨变,也是最早那班打工人的集体回忆 。
这座公园颇具岭南书卷气息,庭院茶居遍布,素雅如水墨画 。 在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他们还用新技术赋予了它全新的生机 。

中国公园最多的一线城市,谁说它内卷?| 城事

文章插图

△蛇口四海公园 。
公园对619棵超过百年的荔枝树精心培育护理,每年荔枝的收入也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新鲜荔枝 。 而荔枝林围着的人行步道,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形成一套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既美观又可以补充地下水 。
深圳主题公园很多,创新元素层出不穷 。 但其中最有情怀的代表,当数南山区的人才公园了 。
它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当中自然景观融入了大量的“人才”元素,致敬过去三十几年来为深圳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
这座公园最有意思的设计,π桥得算一个 。 设计方在桥的栏杆上装点了小数点后2017位的数字,还呼应了公园开园的时间,甚至还将圆周率谱成诗歌,作为桥上的背景音乐呈现 。
π这个数字元素,在某种意义上与深圳先锋突破和未知的气质相当契合 。 他们将“人才”这种相对虚空的概念,用物理空间、视觉艺术等方式来表达,确实耐人寻味 。
中国公园最多的一线城市,谁说它内卷?| 城事

文章插图

我们为什么需要城市公园?
我们常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视而不见,打个比方,在一座城市的某个社区,不出意外你总会去到某个菜市场,总会有一条路叫中山路,总会有一座公园叫人民公园,公园里总会有简单的健身器材,你总能看到一些人跑步、打球、老太太们跳广场舞、老头们围坐着下棋打牌……
这就是生活的日常,看似平淡无奇,却在每个人对于城市生活的构建里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不管你承认与否,你对一座城市的记忆总离不开公园,它就像是你一日三餐配菜吃的白米饭,虽然嚼着说不出有多甜,但一旦没了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人才缓过神来,从远处聚焦身边,家楼下不远处就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可以慢悠悠坐着发呆,跟亲朋好友聚着,看着云卷云舒,守着日落都觉得小日子静好 。
我们到底有多需要一座公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园并不在于大,而在于它是一个能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共空间 。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呼吸道”,是城市人最接近自然的微缩景观;也可以是城市日复一日运转的“充电宝”,哪怕只是一小块绿洲,都能容纳多少你疲惫的身心 。
最近在我们身边流行一种新型的公园形态——口袋公园(pocket park),指的就是散落在高密度社区,选址灵活、面积小但分布广的袖珍公园 。
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纽约的一个风景园林师Robert Zion,他说这样的公园系统必须具有易亲近和数量多的特点,才会真正对城市生活产生良好影响 。 它们并不是城市的福利点缀,而是必需品 。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口袋公园,就是1967年开园,坐标于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 (Paley Park),占地面积仅390平方米 。
中国公园最多的一线城市,谁说它内卷?| 城事

文章插图

△纽约佩雷公园是最早的口袋公园 。 /unsplash
“抬头见绿、推门进园”,这种触手可及的口袋公园,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常见 。 我们熟悉的河北省,至今已建成4595个“口袋公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