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起源的三个阶段 因特网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因特网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因特网起源的三个阶段)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 用户数以亿计,互连的网络数以百万计 。
因特网示意图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


第一阶段:最初阶段,因特网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 ARPA,全称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 。 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的第一个分组交换网,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小型网络结构非常简单,整个网络只有4个结点,是分布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 。
ARPA连接图


这个最初的简单的ARPANET网络,所有要连接在该网络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 。
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通信需求的增多,ARPA开始研究多种网络互连的技术,这种形式的互连网,就是后来因特网的雏形 。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从此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
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完成了自己的试验使命 。
第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
NSFNET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企业网) 。 这种类型的三级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因特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
1991年,这一年是因特网的爆发期,网络不再局限于美国,世界上的大量公司纷纷接入到因特网 。 同时,美国政府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开始了因特网的商业化 。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因特网,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或者也叫作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俗称“运营商” 。
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的运营 。
ISP拥有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的多个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自己建造或租用)和路由器等连网设备 。 任何机构或个人,只要向ISP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从ISP获得IP地址,通过ISP接入到因特网 。
用户通过ISP接入到因特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上网”,便是指“通过某个ISP接入到因特网”,换言之便是走哪个运营商的宽带连网 。
IP地址的管理机构,不会把一个单个的IP地址分配给单个用户,而是把一批IP地址有偿分配给经审查合格的ISP 。 形象的说,就是机构只“批发”IP地址,不“零售” 。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分为不同的层次 。
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如上图,最高级别的第一层ISP的服务面积最大,一般都能够覆盖国家范围,都拥有高速主干网 。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 。 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是第二层ISP的用户,只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 。
为了使不同层次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1994年,创建了网络接入点NAP(Network Access Point) 。 网络接入点NAP用来交换因特网上的流量,NAP中安装有性能很好的交换设备 。
NAP又称为对等点(peering point),表示接入到NAP的设备不存在从属关系而都是平等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