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行为怎样才有效-幼儿行为观察有哪些( 二 )


 
与此同时 , 教师还需确保记录的客观性 。换言之 , 观察者在操作中应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情感 , 不能将个人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 , 由此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依据 。
 
灵活选用方法进行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观察行为怎样才有效-幼儿行为观察有哪些】 
幼儿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儿 , 促进幼儿发展 , 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便是幼儿行为分析 。
 
最原始的幼儿行为资料 , 不但数量繁多 , 而且还会出现顺序颠倒、反复赘述及重点遗漏等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 , 观察者常常会毫无头绪、无处下手 , 更不用说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了 。而幼儿行为分析 , 意在了解幼儿行为的客观事实 , 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本质 。
 
幼儿行为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 , 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资料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联系的关键行为 , 同时以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 , 并基于此分析阐述幼儿的行为 。例如 , 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
 
相较而言 , 定量分析则略显简便 。观察者只需沿着主题脉络设计好观察记录表格 , 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测定 , 以此揭示幼儿的行为意义 。例如 , 对幼儿某种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定量分析 。
 
在分析中 , 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方法 , 观察者都需要及时、适时地梳理分析资料 , 以便随时掌握幼儿的行为状况 , 作出相应的方案调整 。行为分析并不存在万能公式 , 观察者需灵活机动地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 。
 
观察结果评价需科学客观
 
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 , 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 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 , 要避免教师单向评价的倾向 , 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 , 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也就是说 , 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客观这两个基本原则 。
 
案例三:
 
在对某幼儿拼合“鲁班锁”进行观察记录之后 , 面对该幼儿多次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现象 , 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不佳 , 就限制了该幼儿进行此类游戏的机会 。久而久之 , 该幼儿每到游戏时间便坐在座位上 , 不愿参与游戏 。
 
很显然 , 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度关注终结性评价 , 忽视形成性评价 。陈老师聚焦于幼儿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结果 , 却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失败仍坚持尝试的品质 , 由此削弱了幼儿游戏的动机 。其实 , 评价的本意并不在于证明幼儿的某种能力 , 而是为了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 , 改善幼儿的学习行为 ,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所以 , 在进行观察评价时 , 教师必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6日第2版
 
作者:史楠 陈权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