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糖为什么总是不准?都是这些举措惹的祸( 二 )


误区八:空腹血糖高,忘记加测凌晨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虽然都是空腹血糖高,但两者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 。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便明确宄竟是何种引起的高血糖,而不可贸然增加药量 。
误区九:监测跟着感觉走
由于每个人感觉差异,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疾病状况 。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其频次要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 。但若患者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
误区十: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 。
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2、3个月患者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
误区十一:只监测,不记录
血糖监测记录的内容不仅有每次血糖监测结果,还包括对应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情况情况 。这些翔实的资料不仅对患者总结控制血糖的规律大有裨益,而且还可以为医生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测血糖为什么总是不准?都是这些举措惹的祸

文章插图
测血糖的正确方法是什么选择在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 。此处血管丰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采血时不仅不痛且出血充分,不会因出血量的不足影响测定结果 。采血前可先将手臂下垂10秒钟,使指尖充血;扎针后,轻轻推压手指两侧至指前端1/3处,让血慢慢溢出即可 。
测血糖为什么总是不准?都是这些举措惹的祸

文章插图
测血糖能用第一滴血吗国内多项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
通过更为精确地将血糖划分不同区段,可观察到:血糖值不太高的情况下,第一滴血测定值更为接近实际血糖值 。而血糖值过高时,第二滴血测定值更为可信 。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快速血糖测定有可能会高估患者实际血糖值,尤其在利用第二滴血时 。
测量血糖时,不必追究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只要正常采血规范就可以了 。
测血糖为什么总是不准?都是这些举措惹的祸

文章插图
如何选购血糖仪一看准确度
准确度是购买血糖仪首要关注的问题 。家用血糖仪虽然达不到生化仪测静脉血的精确度,但其测得的血糖值应与其测试值相近,差别越小越好 。有些血糖仪内置了校正功能,可得到与生化仪测静脉血近似的结果,购买时可优先考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