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产的家用空调 家用空调价格范围( 二 )


大概在95年左右 , 我想添置一辆轿车 , 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富康和捷达 , 可它们的售价都是十六七万起步 , 太贵 , 舍不得 。 跑到一家专卖便宜车的公司 , 院里摆着莫斯科人和达契亚 , 先看了看达契亚 , 有点儿震惊——欧洲还有这么糙的车?当时我还没去过欧洲 , 对西欧、南欧、东欧的概念很模糊 。
然后再看莫斯科人 , 比达契亚稍微强点儿 , 询问店员 。 人家看我开着2020S进的院 , 感到很困惑:您已经学会修车了吧?
按理说 , 我应该就此打住 , 不再考虑东欧车 。 可偏偏从小在家父单位里一天到晚摆弄车 , 对汽车早已司空见惯 , 再加上家庭的灌输 , 让我从内心里认定 , 汽车只是工具 , 既算不上宠物 , 也算不得财产 , 没必要为了它破费太多 。 这观念别说90年代 , 即使汽车已经相对普及的今天 , 恐怕也是少数 。 多数人还是乐得将其视为脸面、财富、身份的象征 。
由于这种观念 , 我每次买车 , 基本上都用手头的“零花钱”——这么说有些夸张 , 但我确实不会为了买车而动用大笔资金或贷款 。 所以 , 转了一圈 , 买了辆拉达2108 。
拉达是苏联的另一个著名汽车品牌(苏联还有个汽车品牌叫瓦滋 , 历史比拉达更长) , 诞生于1966年 , 它是由来 , 是苏联从意大利引进的菲亚特124 , 与124很接近的菲亚特125被波兰引进 , 改为125P , P代表波兰 , 随后还有个更为小巧的126P , 曾进口到我国 , 成为80年代私家车的典型 。
在当时 , 菲亚特的124和125 , 都是非常成功的车型 , 畅销数年 , 销量可观 。 这俩车都是小型车 , 可欧洲那边普遍对小型车很认可 , 直到今天依旧如此 。 比如 , 007电影中的第6部 , 也就是“女王密使”那一部 , 詹姆斯·邦德救起轻生的富家女特蕾西之后 , 有个与特蕾西的父亲共同乘车的镜头 , 其父虽然是富商 , 但他们坐的车却很小 , 且为单门 , 乘客得把前排座椅折叠 , 才能进出 。
就这样 , 菲亚特124成为了苏联的VAZ 2101(拉达2101) , 并衍生出2102、2103、2104、2105、2106和2107 , 总生产时间长达42年 。 其中 , 2105曾大量进口到我国 , 90年代中期 , 北京街头还能看见拉达2105警车 。
当时苏联发展的重点在于军工 , 民众生活所需的供应 , 并不宽裕 , 拉达汽车因而很抢手 , 这一点 , 从电影《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 就能看出来 。
菲亚特124虽然在苏联如日中天 , 但到了70年代后期 , 它已经显得很落伍 。 因为当时的家庭轿车已经全面转向前驱 。 于是 , 苏联人再次找到菲亚特 , 希望得到前驱车的技术 , 但这回意大利人拒绝了 。 苏联人又跑去西德 , 与保时捷公司签约 , 由此诞生出我买的这辆拉达2108 。
虽然出自保时捷这样的名门 , 由于苏联汽车工业的整体水平太差 , 这辆2108在使用过程中 , 问题不少 。 好在那个年代的汽车结构简单 , 电路更简单 , 易于修理 , 我凭借212、2020S时代积累的修理技能 , 对付它 , 完全不成问题 。 直到2001年前后 , 北京紫竹院路上的三虎桥附近 , 还有一家叫“拉莫达”商店 , 专卖拉达、莫斯科人和达契亚的配件 , 而我是他们的常客 。
又过了几年 , 零配件逐渐稀缺 。 有一次 , 制动总泵的密封圈渗漏 , 跑了许多地方都买不到 。 碰巧有位朋友去莫斯科出差 , 我便委托于他 。 他一下子买了好几包 。 还说 , 这玩意在那边很容易买到 , 价格便宜的几乎等于白给 。
但是 , 不可能每次需要零部件 , 都碰巧有人出差 。
为了避免麻烦 , 我将其转手了 。 开始以为报废就得了 。 没想到 , 接手的人说 , 可以转到外地去 , 接着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