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康乾盛世”只是一副虚假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 )


而到了清朝前期,人口再次出现迅速增长 。1645年,清朝全国人口为1900万户,人口不超过6000万;但是到了乾隆执政后期,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到道光时期更是超过4亿人 。
清朝人口的增长除了得益于内地的长时间稳定,更有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辅助作用,正是这些高产耐旱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使得不适合耕种的山地也种上了作物,从而使得耕地面积迅速扩大,最终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
很多人说,如果说人口多就代表盛世,那印度和非洲岂不都是盛世了?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印度和非洲的体制决定了他们的人口注定只有数量,而对于我国古代的统zhi者,巨大的人口数量却是巨大的资源 。
人口在古代任何时候都是宝贵的资源 。有了大量的人口,统zhi者可以进行小农经济的扩容,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地主阶ji膨胀的欲望 。至于说农民的生活条件,则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
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面的一句话成为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要知道,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正是大唐盛世的巅峰时期,难道民众的生活改善了吗?
因此,静夜史特别理解1792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使团对清朝百姓的描写: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运河而上去京城的日子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
“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洋洋的脸 。”
“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 。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因为这基本就是我国民众千百年来真实的生活状态 。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马嘎尔尼使团想要清朝强取豪夺的狂妄想法被乾隆泼了冷水,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所以充满怨恨的英国人如何将清朝社会主观描写似乎可以想见 。
但可悲的是,今天的很多人,将马嘎尔尼的经过处理的观点奉为至理名言,并借此攻击乾隆鼠目寸光,清朝的盛世徒有虚名 。
在静夜史看来:
康乾盛世绝对不是民众的盛世,占到社会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并不是盛世的主角 。但是,这一时期清朝确实完成了几件大事,比如疆域实控面积达到历史最大;社会保持100多年的稳定;人口出现了数倍的增长等 。
所以从文zhi武功上看,康乾盛世是名副其实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