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节是多少个字节 一兆字节中有多少千字节( 五 )


幸运的是, 由于IP之喻毫无道理, 我们将永远不必担心人类的思想在网络空间中肆意妄为;遗憾的是, 我们也永远无法通过上传实现永生 。 这不仅因为大脑中缺少意识软件, 还因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我们称之为独特性问题——它既鼓舞人心又令人沮丧 。
因为无论是“记忆银行”还是刺激的“表征”, 在大脑中都不存在, 并且即使存在, 也需要我们的大脑根据自身经历作出有序的改变, 而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对同样的经历作出同样的改变 。 如果我们去听同一场音乐会, 听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时, 几乎能肯定我大脑中发生的变化与你大脑中发生的变化完全不同 。 不论这些变化是什么, 都建立在已存在的独特神经结构上, 每个结构都是在一生独特的经历中形成的 。
这就是为什么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爵士(Sir Frederic Bartlett)在他的著作《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 1932)中指出, 没有两个人会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他们听过的故事,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会越来越不一致 。 这个故事从来没有被“复制”过;反之, 每个人听到这个故事后大脑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足够使他们被问及这个故事时(在某些情况下, 几天、几个月, 甚至在巴特利特讲故事的几年后), 能够重新经历听到这个故事的情景, 虽然并不很精细(不信看看上图第一张美钞图画) 。
我认为这是鼓舞人心的,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独特的, 不仅在基因构成上如此, 在我们的大脑随时间变化的方式上亦是如此 。 但这也令人沮丧, 因为它使神经学家的任务变得超乎想象地困难 。 对于任何给定的经验, 有序的变化可能涉及到一千个神经元, 一百万个神经元, 甚至整个大脑, 同时, 每个大脑的变化模式还都不同 。
更糟的是, 即使我们有能力拍下所有860亿个大脑神经元的快照, 然后在电脑上模拟这些神经元的状态, 这种庞大的模式在产生这种模式的大脑之外也没有任何意义 。 这可能是IP之喻扭曲我们对人类功能运作猜想的最令人震惊的方式 。 计算机确实存储了精确的数据副本——即使断电, 这些副本也能存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大脑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能维持我们的智力活动 。 对于大脑来说, 要么继续运作, 要么消亡 。 更重要的是, 神经生物学家史蒂文·罗斯在《大脑的未来》(2005)中指出, 对大脑即时活动状态的快照也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除非我们对大脑主人的整个生命历史甚至包括他或她的社会背景十分了解 。
【千字节是多少个字节 一兆字节中有多少千字节】我们是有机体而不是电脑——摆脱这个理论吧, 让我们继续努力了解自己而不是被不必要的智力包袱所拖累 。 信息处理这个比喻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洞见却寥寥无几——是时候按下删除键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