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和父母定期交流( 二 )


 
“父母外出打工不一定都是坏的影响” 。符明弘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有的留守儿童会比较早熟,锻炼出独立生活能力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家庭是三个孩子相互照顾,老大给老二、老三做饭吃,还要养猪、给菜地浇水 。”符明弘说,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自立能力和同理心都比其他孩子发展得好 。
 
在文山州广南县董那孟小学,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排练民族舞蹈,一番朝气蓬勃的景象,10岁的学生李晓雨(化名)说,在家里帮助爷爷奶奶干活的时候感觉很开心,现在要好好读书打好基础 。
 
四年级的李欣(化名)则在老师的帮助下,性格比之前开朗了不少 。由于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幼儿园时不会和别人沟通玩耍,交际能力很差 。进入五华区沙朗民族实验学校后,小学部教师李雄梅注意到他的情况,决定帮助他走出困境 。
 
“他不是特殊学生,和其他学生是一样的 。”李雄梅说,自己的关注点在于孩子内心的接受能力,平常在教室里会有意识地让其他同学多和李欣交流玩耍,同时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他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引导,“现在他没有那么压抑了,开始愿意和同宿舍的人一起说说话” 。
 
符明弘也表示,父母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爱”不能缺位,爷爷奶奶、老师、亲朋好友的爱也是有替代性作用的,同时良好的教养模式也很关键,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 。
 
助人自助走出心理泥潭
 
“有些学生出现了早期的心理问题后,还没有达到要去吃药的程度,但有些家长急于去医院开了药,这会让孩子产生‘我有病需要吃药休息’的想法 。”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德育科工作人员胡馨予说,一些急发性的心理问题只需要慢慢疏导心情,就能回到好的心理状态 。
 
对此,五华区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轻易被贴上“病人” 的标签,还设立心理救援基金对贫困学生、特殊案例救援 。
 
据了解,该中心建设了五华区教育系统心理测评云平台,给全区73所学校4.5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测评数据一人一档存储在云平台,学生升学后依旧可以追踪查看 。
 
“义务教育阶段一直按课程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课,现在的学生如果某一段时间心里不舒服,就会去找老师聊一聊 。”胡馨予说,心理问题的解决其实是助人自助,“走出困境还要靠自己,我给予你力量,让你把自己拔出这个陷坑 。”
 
沙朗民族实验学校中学部教师赵锦凤告诉采访人员,学校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学生,学校依托少年宫活动开展白族扎染、刺绣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不要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希望一系列兴趣活动的开展,能对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有所帮助 。”赵锦凤说 。
 
采访人员注意到,根据相关要求,目前昆明市农村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教师,基层教育人士认为,这样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对此,符明弘建议,在学校缺少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主题班会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 。
 
城市化建设还在继续,仍旧有大量劳动者要进城务工 。符明弘认为,不仅企业要尽量为进城务工者争取福利,为务工者及其子女提供好的住宿环境和充足的陪伴时间,当地政府也要努力为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来推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符明弘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