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和父母定期交流

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过度焦虑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也有发展更好的方面
 
留守,给他们带来什么?
 
本报采访人员 赵黎浩
 
阅读提示
 
年关将至,期盼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然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心理缺失,能否在这短短几天内得到弥补?日前,一名26岁的摄影师在生日当天发布遗言后自杀,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等自我介绍中的关键词,引发大众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抑郁检出率、过度焦虑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专家认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习惯,但也要注意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 。
 
11月28日,26岁的摄影师“鹿道森”在生日当天发布微博留下遗言,随后失联 。12月1日,该摄影师的遗体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被找到,警方在通报中表示排除他杀 。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这是“鹿道森”在遗书中介绍自己的关键词,一时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拉回公众的视线 。
 
此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 。其中,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为28.5%,留守儿童过度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
 
年关将至,期盼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们即将迎来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 。然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心理缺失,能否在这短短几天内得到弥补?
 
留守疏远的是孩子的心
 
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厂口工业园区务工的周浩(化名)来自重庆,外出务工已经30年,每年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回家 。他告诉采访人员,大约每周会和孩子通过视频电话联系一次,平时都是妻子在家照顾孩子 。
 
“我觉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确实少了,也曾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周浩说,孩子虽然看上去很活泼,但很少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 。
 
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缺少时间和机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疏远了孩子的内心,这是外出务工者解不开的难题 。事实上,许多进城务工人员也注意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在身边 。
 
31岁的郭森(化名)于2009年从楚雄到昆明打工,女儿今年已经5岁,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家里的老人不懂孩子的教育,我们也不放心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就一直跟我们租房住 。”尽管收工时常常到了晚上9点多,郭森回家后也会第一时间看看已经熟睡的女儿 。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符明弘认为,由于儿童认知感受的直观性,缺少父母的直接陪伴和关爱温暖容易产生被忽略、被抛弃的感受,自我认知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值得被人爱的,影响自信的建立,出现退缩、胆小、缺乏大胆尝试等心理,这在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中需要警惕 。
【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和父母定期交流】 
同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给孩子带来缺失感,父母也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符明弘解释称,孩子往往会从父母身上学习行为习惯的模板,长期留守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社会关系 。
 
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
 
在符明弘看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孩子的年龄、性别,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家庭的教养模式等都会产生影响,不同的评价标准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