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不温不火,互联网家装如何走出低谷?( 二 )


7年不温不火,互联网家装如何走出低谷?

文章插图

图源:潇湘晨报
互联网家装难在哪?互联网家装行业的特点是低频、高客单价、标准化低、交付周期长, 中间的核心环节如装修施工和家具建材购买, 信任机制没有建立, 平台无力管控线下施工流程, 也难以做到品质化、标准化的交付 。 事实上, 为了管控线下施工流程, 保障服务质量, 土巴兔在2015年也尝试过自营家装服务, 深入全流程设计、施工、流程管理、售后等 。 但最终, 土巴兔2019年砍掉了自营业务 。 而齐家网比土巴兔早一年开展自营业务, 但最终也同样砍掉了自营板块 。 原因在于, 自营模式不同于信息撮合的平台轻模式, 整个装修过程有30多个环节、数十种产品 。 平台自营的话, 从材料采购到装修、监工、设计等都需要持续投入高成本, 且资金回笼周期长, 容易挤压现金流, 其落地效果也非常依赖设计师、装修师傅的水平 。 因此, 土巴兔、齐家网后来都意识到了自营的水太深, 在2019年及时止损 。 从营收来看, 2015-2017年, 土巴兔三年亏损24亿, 2018年-2020年, 土巴兔营收5.83亿元、6.8亿元、6.15亿元, 净利润达0.39亿元、0.80亿元、0.87亿元, 营收回正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及时砍掉了自营业务 。 总的来看, 装修行业涉及材料和工艺非常复杂, 有几百种之多, 自营B2C模式要把装修的事一站式承包, 会给平台本身的现金流造成巨大压力 。 而在线设计模式让设计师主导的局限性更加明显, 设计师主导串起采购与施工, 往往导致业主装修成本的不可控, 增项加价成为常态, 很难达成业主的满意度 。 主流的信息撮合中介模式, 消费者选择的是装修公司, 但装修公司却成为了外包公司, 将工程转包, 消费者面对的却是工人、工长 。 此外是装修公司、监理与平台都没有透明度 。 用户签完之后, 平台做甩手掌柜, 这往往导致装修过程中劣质工程、工程预算超支等各种套路的产生 。 互联网家装市场是一个To B的市场, 作为互联网家装平台其实更应该是互联网升级家装产业效率, 对接上下游产业, 降低传统家装的流通成本为目的的模式 。 但是从当前的行业短板与发展现状来看, 并非如此, 整个行业也亟待破局 。
互联网家装的未来该怎样?当前互联网家装主流模式与二手车电商平台的痛点非常类似, 平台居中, 利用信息差赚钱, 但却一方面没有帮助消费者省钱、省时间成本、提高家装体验与品质, 一方面无法帮助上游产业链获取更多利润, 链接更多稳定的消费者 。 从当前不温不火的现状以及未来预期中, 家装行业其实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刻 。 从整个行业来看, 很多公司都在低毛利或负毛利运营, 家装又是一个低频行业 。 平台聚焦信息撮合, 不对结果负责, 这导致从后端的设计、材料供应、施工以及最终的交付、售后, 均没有达成过程与结果的监管, 导致“增项加价”、“工程劣质”等问题成为家装行业的沉疴顽疾 。 这也使得许多消费者对家装平台的品牌印象不好, 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家装也不感冒, 整个行业想要在未来进一步打开增量市场, 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刻 。 从互联网上消费者的投诉来看, 消费者对于家装平台寄予了很深的期待 。 消费者期待平台方帮助业主完成与合适的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匹配, 以及处理家装服务过程当中的信息咨询、材料购买及施工管控等工作 。 也就是说, 消费者对平台的期待, 不仅仅是作为信息提供者, 更是服务整合者、施工监督者 。 这要求平台价值不仅仅在前端的获客与信息撮合, 更应该在装修的整个过程中, 让装修透明, 让整个施工不出问题, 或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等 。 要实现这种诉求, 并不容易, 从过去的路子来看, 互联网B2C的自营模式已经跑不通, 但从笔者的观察来看, 互联网家装平台的破局路径, 其实可以借鉴苹果的供应链模式 。 在当下的家装平台中, 装修公司, 建材商和家具厂商、施工方、设计师等都在平台上入驻 。 平台需要将这些服务提供者匹配到合适的用户, 它其实对产业链与供应链要求很高 。 类似于苹果iPhone的生产, 它需要整合众多供应链厂商, 包括从芯片到屏幕、内存、电池、摄像头、存储供应商以及到组装公司等 。 苹果的做法是自己制定高标准, 然后从行业选择顶尖的厂商进入供应链, 只有那些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才能进入苹果产业链 。 在此基础上, 苹果采取双供应商策略, 即在同一个组件上, 确保有两个实力相当的优质供应商, 让其互相竞争, 提升各组件品质之外, 还可以掌控议价权, 一旦某个供应商在产品上达不成标准, 可以随时替换 。 目前互联网家装行业的现状是入驻平台小装修公司居多, 以低价吸引顾客, 但本身运营水平与服务能力偏低, 又存在盈利需求, 挤压材料成本、装修质量问题成常态 。 整个家装行业有30多个环节, 要达成整合家装的优质品控, 其实更需要对装修公司、建材家居、施工方、设计师、工人等各环节设定标准, 包括施工标准、价格标准、信用体系 。 此外, 在施工、装修等环节打造双供应商或多供应商策略, 在服务质量与交付上竞争消费者, 业主也有可能用较低的价格得到更高质量的装修 。 行业中有这样一句话:家装行业中有70%业务量是把握在“游击队”手中的——如何在施工方面建立管控标准与评价、信用体系, 也是提升服务标准与水准的核心方面 。 有业内人士也提到了该借鉴“海底捞”式服务 。 作为一家以“服务”闻名的公司, 海底捞的“服务”之所以能出圈, 依赖的是一套完善的流程体系与企业文化 。 当然, 人的服务水平在一家公司内部好管控, 但在一个开放平台上, 要建立一套稳定的、能执行的服务体系, 却相对要难得多, 整体而言, 互联网装修的服务标准也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流程体系去推动 。 当前在服务的施工段与材料端无法做到价格透明与品质交付, 本质上也是缺乏一种标准的限定以及供应商的竞争策略 。 从趋势看, 在互联网装修领域, 平台仅做信息撮合、做甩手掌柜很难去迎合未来消费者的需求 。 让优质装修公司淘汰劣质公司, 平台建立强监管机制与标准, 将是未来的趋势 。 对于平台来说, 这样做的商业逻辑是打造一个标准、透明和具备信任价值的平台, 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稳定可批量复制的交付能力, 以此建立规模化的口碑效应, 继而降低获客和原料采购成本, 实现稳定的盈利 。 但问题是, 交付标准化的难度不低, 口碑的建立也并非一日之功, 整个互联网装修要变成大家期待中的样子, 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钛媒体作者介绍: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