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量子计算优越性遭北大院士质疑,潘建伟陆朝阳长文回应!网友:隔行如隔山( 二 )


「九章」量子计算优越性遭北大院士质疑,潘建伟陆朝阳长文回应!网友:隔行如隔山

文章插图

涂传诒教授两次通过北京大学空间物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号“pku 空间所”发文 。 先是 2020 年 12 月 21 日, 题为《杂谈|是量子计算, 还是光学实验?》的文章发布(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waFMuACgw91h3G6Ok5hapQ) 。 文章开篇首先表明:
对于实验的先进性、实验解决的问题、实验技术的挑战, 没有争论 。
不过涂传诒教授认为, 从论文的标题《用光子进行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就可看出, 作者认为其用光子做的实验就是量子计算 。 这可能会导致如下争议的出现:
  • 模拟“高斯玻色取样”的过程是物理实验还是量子计算?
  • 实验装置是不是量子计算机?
  • 实验获得结果的速度与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该项任务的速度比较是否有意义?
所以涂传诒教授的结论是:
研究混淆了“实验”与“计算”的概念, 所做的光学实验与量子计算无关, “九章” 机器不是量子计算机, 不能直接显示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
他也在文章中明确了一点:讨论这些问题不涉及学术, 但这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讨论这一问题, 对于厘清相关名词和语言的概念是重要的, 对于准确描述相关科技现状是重要的, 对于公众的理解是重要的 。 随后在 2021 年 3 月 11 日, 《对“九章-光量子计算机” 的理解》一文发布(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iZySLyxOmHrl3Mq4JaZKxw) 。 在这篇文章中, 涂传诒教授提到:
虽然研究团队在论文发表后通过网上直播讲座声明九章是“专用量子模拟机”或“量子硬件处理器”, 但该论文仍在公众中造成严重误导 。
涂传诒教授表达的逻辑有这样两层:
  • 论文发表前经过了严格评审, 且其评审人恰是 7 年前提出“玻色采样”实验项目文章的作者 Scott Aaronson, 因此人们自然会将“光量子计算机”理解为是一台通用量子计算机, 认定中国的“量子计算机”显示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 。
  • Scott Aaronson 7 年前的文章明确指出, 玻色采样实验没有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功能, 且玻色采样的目的不是数学计算 。 因此, 该研究结果不符合审稿人本意 。
文章中, 涂传诒教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概念的混淆和误导进行了讨论, 并指出:
从任何角度说, 玻色采样实验都不是计算过程, 也不是模拟过程, 与量子计算也没有任何关联;九章机器就是玻色采样的实验设备, 与通用量子计算机没有任何关联 。
值得一提的是, 他也表示:
在撰写这篇评论过程中咨询过多位专家, 并与该文作者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
潘建伟、陆朝阳回应针对上述质疑, 「九章」研究团队的潘建伟教授、陆朝阳教授共同撰文做出回应(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mL37h4ZLVc-NmdmxN_kGWA) 。
「九章」量子计算优越性遭北大院士质疑,潘建伟陆朝阳长文回应!网友:隔行如隔山

文章插图

两位教授提到:
北京大学涂传诒院士多次在公众号发表质疑文章, 长期多次来信与我们交流, 并发函至中国科学院发表意见 。
他们将涂传诒教授的观点总结为:第一, “九章”不是量子计算机, 没有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第二, “九章”论文和中国科大的新闻稿使民众误认为实现了通用量子计算机 。 对此, 潘建伟、陆朝阳教授也给出了两点回答:
  1. 根据量子信息领域国际定义和共识, “九章”是光量子计算机 。 根据严格的计算复杂度证明、实验数据论证、国际评审以及广泛的同行评价, “九章”在目前最好的理论框架下, 明确无误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