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有后代吗?后人在哪里?( 二 )


2.归附宋朝的杨业
太宗一再抚慰,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人乃至辽人还有叫他杨继业的 。杨业归宋以后,太宗因他习知边事,洞晓敌情,让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属 。潘美在后周时就与宋太祖交谊颇厚,攻荆湖、讨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统帅ji的大将,他的女儿嫁给太宗之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与太宗的关系非同寻常 。
杨业上任以来,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因而他加紧修筑了雁门、大石等十余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 。太平兴国五年,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率军十万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精骑,由小径绕至雁门北口,南向与潘美的大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萧多啰,俘李重海 。
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破来犯的辽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 。
雁门之捷以后,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就胆战心惊,率兵退去,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 。《续资zhi通鉴长编》记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话:“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 。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 。”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史家在为其讳饰 。
而太宗不但不戒饬他,反而把原信转给杨业,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对杨业的亲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杨业你的动静自有人汇报上来,这是统zhi者一贯使用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
雍熙北伐中,潘杨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宋方记载都把这一战绩归功于潘美名下 。倒是《辽史》相关战将的传记都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只有《辽史圣宗纪》说“宋潘美陷云州”,可见西路军战功主要是杨业的贡献 。
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 。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 。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我们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 。
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 。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要是别有企图吧!”这时,主帅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地说:“此去必定不利 。我杨业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 。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 。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 。
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契丹队伍,误以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听说杨业战败,干脆引兵撤退了 。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擅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他确实有妒功忌能、坐视其死的责任 。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出,宋军大溃 。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 。”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
【杨家将有后代吗?后人在哪里?】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人,抚胸大哭 。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人深林,被射中坐骑,堕马被俘 。
耶律斜轸责问:“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捍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有何面目求活!”于是三日不食而死,首ji被送往辽朝 。他的儿子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将士无一生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