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有后代吗?后人在哪里?( 三 )


杨业所说的“为奸臣所迫”,所指为谁是不言而喻的 。他与部下全部壮烈战死的消息传来,北宋朝野无不为之愤叹 。迫于舆论,太宗将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衔 。实际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诬陷乃至迫害杨业,正是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zhi政策的必然产物 。
然而,人民自有他们的好恶标准,杨业的威名和节操贏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崇敬 。至迟在宋仁宗中期,辽朝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 。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仁宗时期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 。皇祐三年(1051年),欧阳修就说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
二、杨家将的后人
1.杨业后人详考
杨业的儿子见诸史籍记载的有七人,戏曲小说中倒与此相符 。七人之中,除延玉战死,其他六人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 。《宋史·杨延昭传》说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这是真宗时为避所谓圣祖赵玄朗的讳 。但后来的戏曲小说却误作两人,还以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 。尽管《续资zhi通鉴长编》、《宋史》和《东都事略》都说契丹忌惮延朗,“目为杨六郎”,但据学者考证,他却不是杨业的第六子 。因为在这些史书记载朝廷为杨业诸子加官时,都是延朗领头 。
按照当时赠官长幼有序的原则,又由于战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长子的可能,则延朗不是杨业的长子就是次子 。但为什么史书又称延朗为六郎呢?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认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长称幼或平辈相称时,这一习俗颇为盛行,而契丹因屡为其败,便也以宋军盛传之称相呼,后人不察,遂以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
杨业诸子,就数延朗的事迹最为详细,《宋史》有他的传 。杨业生前认为“此儿类我”,每次大仗都带在身边 。雍熙北伐时,他担任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流矢中臂仍奋战不止 。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 。辽承天太后率大军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 。时当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冻,他命令士兵汲水浇灌外侧城墙,一夜之间凝为冰城 。契丹兵见滑溜溜地无法攻城,只得退兵 。延朗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 。
澶渊之盟时,他向真宗建议,趁契丹去国千里、人马俱乏之际,部署驻军,扼其要路,不仅屯驻在澶渊的敌军可以歼灭,幽易数州也可袭取 。被契丹骑兵吓破胆的真宗不同意这一建议,延朗就自己率兵“抵辽境,破古城”,斩获颇多 。真宗听说,立即派人前往监视他的行动,不许他闯下乱子 。他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
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宋史》也有传 。小说戏曲里说文广是宗保之子,在延朗与文广之间加了一代,于史无据,史书里也没有宗保其人 。文广曾任秦风路副都总管,筑筚篥城,长期抗击过西夏 。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不久就去世了 。在抗击契丹的问题上,他是继承祖、父遗志的 。
2.佘太君与穆桂英详考
至于戏曲小说中所说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文广之母是穆桂英,都于史无证 。余太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到清代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讹的说法 。
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其人,但这些方志和笔记颇有倒果为因的作派,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还不能验证这说法 。
三、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的原因
杨业父子的事迹虽然在仁宗以后已流传在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 。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全面考证的余嘉锡推断:“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 。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 。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 。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