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四 )

  建立全周期保护体系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 成为长江生态的一曲悲歌 。 其中 , 乱捕滥捞、污染、栖息地被破坏、航运伤害等是造成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的人为因素 , 让人们非常担心中华鲟也会步白鱀豚后尘 。 除了人为因素之外 , 白鱀豚数量稀少 , 繁殖率低 , 生长较慢 , 这些也是导致其有可能功能性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 。

  幸运的是 , 中华鲟与身为哺乳动物的白鱀豚不同 , 其与绝大多数鱼类一样 , 繁殖策略是以数量取胜 。 白鱀豚每胎1仔 , 偶有双胞胎;中华鲟则1次产卵可达30万至130万粒 , 平均为60万粒 。 这意味着 , 在没有天敌的实验室环境下 , 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华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