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该如何保护“水中大熊猫”?( 八 )

  有了这些技术护航 , 以后再与放流的中华鲟见面 , 科研人员不但能认得出它们 , 还能掌握它们的户籍资料、家谱资料 。

  数据显示 , 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 , 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中华鲟502万尾以上 。 近年来 ,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融合声呐标记监测、互联网以及无线传输等多方面技术 , 建立了从宜昌至长江口、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 。 这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鱼类放流效果实时监测与评价系统 。 最新监测研究结果显示 , 最近几年 , 放流中华鲟进入河口水域的比例为53.7% , 对中华鲟自然资源的补充发挥了重要作用 。

  除中华鲟保护外 , 三峡集团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还广泛开展了生态保护工作 。 截至目前 , 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了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齐口裂腹鱼等15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 , 驯养各种鱼类近百种 。 其中 , 长江珍稀特有鱼类25种 , 累计在金沙江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超过170万尾 。 他们还连续开展了流域联合生态调度 , 成功实施后 , 长江中游4大家鱼自然繁殖规模持续增加 , 生态效益显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