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二 )


古人天天干活,经常负重,比如挑个百八十斤走上十里地是常事,还得爬山,但做到起居有常的,七老八十腿脚还很利索 。相反,今人不怎么干活,不怎么锻炼,就走走路膝盖也能出问题,年纪轻轻就关节退化,这就是起居无常的问题 。
怎么做到起居有常呢?
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几句话是道家修行练功的法门 。
站如松,说的是站桩的要求,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 。首先要中正笔直,不要东倒西歪,站歪了骨骼自然歪,受力也会失衡 。其次是上虚下实,像松树一样,风吹百枝摇,而树根巍然不动 。所以传统武术,十分讲究扎马步、站桩,就是为了锻炼下盘功夫 。
坐如钟,指打坐的状态像钟一样,身体中间是空的,脊柱仿佛没有了,坐那还稳如钟,四平八稳,受力匀称 。
行如风,指走路轻飘飘的,身体没有重量,仿佛是一阵风 。走路迈步的同时,伴随着重心的协调前进,体重顺着骨架传导到地上去,这样走起路来就舒服、轻松 。形意拳经典拳谱里讲到“打人如走路”,说的就是出腿迈步和身法的关键要领 。
卧如弓,是说睡觉的时候像弓一样侧卧,身体体容易放松 。药王孙思邈也从养生的角度谈到了,“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蹙,觉不厌舒 。”(尸卧就是仰卧)
这里要讲一个神人,陈抟 。今天大家看到的阴阳太极图、八卦图,都是出自他手,可以说是道教的集大成之人 。他出生在唐末,到宋朝一共活了100多岁,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
既然是睡仙,肯定就很擅长睡 。有诗为证: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没年 。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 。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据传他一睡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睡是他的一门养生绝活 。
他传有睡功,名为蛰龙诀,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 。人日蛰龙,我却蛰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云上卧,世无知音 。”至于具体的法门,则属于道教的不传之秘,非得其人勿授 。
据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姿势,确实整个人的精神和体力状态都会很好 。故,古人说“起居有常”,诚不欺我 。今人多病,其实应该先从纠正自身的姿势、体态开始下手 。这在古代也应该是zhi病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是由于医道分家,才逐渐为人所遗忘,最后融入了传统文化变成了人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要求 。
我认为,起居有常,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指起居的环境有常 。即是,活动和居住的环境要符合人的需要,比如不能居于瘴气重的原始森林、湿气重的沼泽地、风大的洞穴等等 。这就涉及到了风水,风水属于术数的范畴 。古人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一定总结出了适宜或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这是风水理论的雏形 。后来能够修建房屋时,又将这套理论挪到建筑学中去,进行延伸发展 。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行军作战必定要考虑到地势、水势和风势等问题,其实就是风水 。正统的风水学说,其实融合了古人的地理与建筑等方面的经验,明明是很实用的生活理论和工具,只是后人越描越黑,才逐渐变成了“封建迷信” 。
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下文又说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
由此可见,古人对无形之气对人的影响早有研究(其实包含了今天微生物致病理论),起居环境无常,就会碰到“虚邪贼风”,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寒气、湿气、浊气、歪风邪气等等 。所以,要选择好的起居环境,避开方能保平安,是为起居有常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