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当我知道这些翻译的真相,春梦立刻就碎了( 二 )


宗教说完,平衡起见,再补充一个科学的例子吧 。
有一个机械中特别重要的装置,叫活塞,英文是piston 。不过在中国,这个词最早不叫活塞,而叫“鞲鞴” 。
来,眼睛别晕,先扶着墙把晚饭吐出来,然后把这个字复制到word里,放大三倍字号 。
这个词,念“勾背” 。据李文、戴吾三两位考证,是中国第一艘火轮船的制造者徐寿发明的,徐寿1871年在《汽机发轫》首次把piston翻成鞲鞴 。别看这词冷僻古怪又麻烦,还真是有典故的 。
“鞲”字意义是革制的皮套,引申成皮制的鼓风机,也就是风箱;“鞴”字就更精妙了,它的意思是:水受压而喷涌而出 。唐代皮日休的《通玄子栖宾亭记》:“源内橐籥鞴出琉璃液 。”
一鼓一压,正是活塞工作之象 。徐寿文化水平太高,用这两个字来译piston,真是用典贴切,古今妙译里,也排得上号,就是他妈太麻烦了……所以后来大家普遍都使用“活塞”这个更浅显的词,鞲鞴则只留存在专业领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