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又称什么?


十二年又称什么?

文章插图
十二年,这一词又称岁星或年星 。这是在圣经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旧约中说:“我将与十二个支派的使者相遇 。”当时基督的第一个子民被封为圣人(耶稣),他告诉基督:“在你诞生之前,有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你现在要与你母亲会合 。”因为那一天刚好十二年而对于这个问题,耶稣则回答道,“这十二年不是因为你出生了,而是因为在这一天;你已经死了!”说完便离开此地 。
1、古代印度的“十二年”指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
公元2世纪时,印度阿萨姆邦的毗湿奴王松巴·陀摩诃罗颁布了一项法律,规定印度每年以十二次月亮周期排列在不同的季节里,并把其定为十二年 。此后,印度历法一直沿袭了这一原则 。其中,月亮有七次变化,故称为岁星(Tiara) 。印度历法规定每年都要有三个月亮周期,其中一个是正月(即旧历的正月),而一个是十一月(即新历的十一月) 。这就规定了每年都要有三次月亮周期变化 。这些月亮周期之间的循环周期称为四季 。
2、“十二年”又称12个天位 。
在罗马神话中,十二年被译成十二门,每门里又被编为十二个天位,所以十二年又成了一个天位,而十二门又由十二个地位组成,所以“十二年”又成了十二地位 。天星数有四大行星:木星、金星、土星、天王星,其中木星是主行星中最亮的一个 。此外,从天文学上看还有金星、水星等多个小行星 。天星数又分为十大行星:木星、金星、土星、海王星、冥王座、牛郎星和宿主星;从天文学意义上说主要有金星和海王星四大行星和八大行星 。由于是从天星上来看最亮的一个天体(天心一年),所以天星数又叫十二年数(而不是十二星座) 。在希腊语里这个名词就是天星数的意思 。
3、古代中国在农历一年中的月份一般都为农历或公历的年月日或月全星日 。
我国古代的历法是以12天为一个周期,从春分到秋分日称“岁星”,在农历的二月和三月叫“岁日”,正月称为“岁之月”,二月和六月统称为“岁星之月” 。到了夏商周时期则变成一年中阴历月、农历月相等的月份 。在周代还出现了“干支时间”(干支历),即一个时辰由一支干支定义,以月的变化来衡量时辰 。“干支时间”又可分为立春、立冬等 。
4、由于月份与恒星的距离较远时容易发生天体间的运动和相互交替导致月食时发生 。
如在古代,月食发生前3天左右,太阳系内除月球以外的天体都是黑暗的,这时的太阳和月球都没有移动 。于是月食发生时太阳被遮挡,只有很小一部分(包括火星、木星和土星)被太阳所遮蔽 。由于月球遮住太阳的面积较小,所以不会引起视觉上的冲击,这就导致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月食与日食现象的区别是:日食发生时太阳几乎被完全遮住了;而月食未发生时太阳几乎全部被遮住了 。如果这时太阳在月球的本影下移动了近5度(15度-20度)而且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很近时,则称为“近日月食”或“远日月食”或“远日中月食”,有时在我国还会出现月全食现象 。
5、“十二年”一词的意思为年与月的数目相等或相等 。
圣经中有十二年之说,实际上指人类过了十二个世纪 。但是由于人类在地球上居住的时间很短,所以并没有规定哪一天就是人类的一天 。而在这一天正好经过了冬夏两季,因此称为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 。我们把十二年分为春夏秋冬三个部分:春是春天;夏是夏秋;冬是秋冬 。春夏秋冬的季节是相异或相交替的,因此人们把不同的季节又称为四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