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辉简历「光辉岁月有限公司」(11)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 , 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 。 《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 。 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 , 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 。 《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 , 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 , 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 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 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 , 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 , 深刻的民族内容 , 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 , 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 , 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 , 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 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 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 。 《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 , 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 , 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 。 《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 。 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 , 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 。 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 , 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 , 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 《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 , 气势磅礴 , 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 , 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 ,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 , 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 , 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 , 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 , 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 。 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 , 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 , 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 。 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 , 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 。 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 , 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 , 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 。 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 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 , 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 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 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 。 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 。 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 , 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 。 《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 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 , 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 , 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 。 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 , 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 , 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 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 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 , 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 , 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 , 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 , 振奋民族精神 。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 , 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 , 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 。 《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 , 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 , 但丝毫没有感伤 。 《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 , 富于戏剧性 , 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 。 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 , 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 , 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 。 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 , 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 , 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 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 , 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 , 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 。 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 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 , 不可抑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