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 《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 , 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 , 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 。 《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 。 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 , 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
编辑本段传世名作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 。 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 , 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 。 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 , 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 。 肖邦的《夜曲》 , 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 , 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 。 令人惊疑的是 , 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 , 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 。 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 , 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
肖邦的21首夜曲 , 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 。 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 , 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 , 从容而又威严 , 蕴涵着内在的力量 。 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 , 逐渐积累 , 显露的片断在增大 , 终于 , 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 , 此时 , 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 。 经过中段的暴发 , “夜”再也无法平静 , 当第一段再现时 , 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 , 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 , 音乐变得哀怨、悲痛 , 久久不能平息 。 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 , 才勉强安静下来 , 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 , 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 。 关于这些乐曲 , 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 。 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 , 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 , 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 , 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 , 类似“音乐瞬间” 。 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 , 从头至尾连续演奏 , 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 。 的确 , 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 , 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 , 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 。 由此判断 , 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 。 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 , 恐怕不会是草稿 。 事实上 , 随时间的推移 , 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 。 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 , 又名《雨滴前奏曲》 。 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 。 说来耐人寻味 , 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 , 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 。 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 , 他也十分反感 。 可见 , 浪漫主义音乐 , 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 , 不在于有名无名 。 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 , 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 。 所以 , 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 , 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 , 一个入门的途径 , 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 。 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 , 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 , 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 , 持续不停 , 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 , 滴滴答答不绝于耳 , 行板:
- 搬家误区要注意,及时止损,不做后悔事
- 季后赛时间-2022nba季后赛时间
- 抖音新手期什么时候结束?抖音7天养号教程
- 王艳玲简历「王艳丽个人简介」
- 潘晓东简历「潘晓飞简介」
- 倪岳峰简历「岳修峰简历」
- 张广宁去向「张广宁简历」
- 柳时元老婆「柳时元近况」
- 比利时首发「比利时首发球员」
- 高晓兵简历「高军武简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