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端午的作文题目」( 三 )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 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 , 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 , 因为反对妥协 , 主张联齐抗秦 , 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 , 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 。 屈原离开郢都以后 , 沿长江东下 , 踽踽独行 , 颜色憔悴 , 披着长发 ,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 ?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 , 忠奸颠倒 , 美丑不分 。 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 , 一面大声呵斥吟诵 , 一面提起笔来 , 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 。 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 , 最后自投于汩罗江 , 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 , 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 , 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 , 好让鱼不去吃屈原 。 以后 , 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 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 , 于是赶紧洗濑 , 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 。 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 , 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 , 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 , 总有一天 , 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 , 还有那个笨大王 , 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 , 真是笨 。 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 , 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 , 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一阵微雨 , 驱散了初夏的暑气 , 刚割过的草地清香浓郁 , 取代了凋零的春花 , 大女儿放假回来 , 一听说端午节到了 , 就撒着娇说 , 妈妈做的粽子最好吃 。 我没有想到 , 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居然还记得中国的这个传统 , 更吃惊地听着她说起屈大夫和《离骚》 , 并为他的遭遇遗憾感慨 。 女儿们小的时候 , 为了让她们吃中餐、学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费了脑筋 。 直到现在 , 大女儿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中国餐馆要汉堡包的笑话 , 不管当家长的怎么努力 , 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最终没有坚持下去 , 女儿们只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中文 。 但是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她们懂事以后 , 才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大女儿上了大学 , 反而在学校选修了中文课 , 经常在电话里向妈妈请教中文知识 , 回家不用我们提醒 , 也尽量用中文交谈 , 只是毕竟年龄大了些 , 不如小时候接受的快 。 唉 , 早知如今 , 何不当初多下些功夫 。 在北美生活了二十多年 , 时常忘记这些农历节日 , 更没有时间整治这些复杂的饭食 , 真难得女儿还会想起粽子 。 眼看她大学就要毕业了 , 以后回家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 , 没有什么机会吃妈妈做的饭了 , 自然要想法满足她的要求 。 好在这些应时的商品中国店里都能买到 , 大包小包的提回来 , 一边和女儿聊着端午节的来历 , 说着包粽子、缠香包、划龙船的传统 , 一边教她处理这些材料 。 一大扎干竹叶 , 要先洗干净 , 再用滚烫的水浸泡过夜 。 虽说煮一下会更省事 , 可是那股清香就会淡薄了 。 叶子上的硬蒂要一片片地剪去 , 免得把叶片扎破漏米 。 一大锅圆鼓鼓的糯米用温水泡上 , 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 如果是细细的长糯米 , 不泡也可以直接使用 , 但是不如圆米那么香甜 。 里边的配料就稍微麻烦一些 , 小女儿爱吃甜的 , 大女儿爱吃咸的 。 我们就走了中庸之道 , 选用了去皮绿豆 , 栗子 , 腊肉和咸鸭蛋黄 。 腊肉选瘦的 , 蛋黄少放点 , 怕的是胆固醇太高 , 健康更要紧 。 拌了绿豆的糯米里不加酱油和盐巴 , 只把腊肉和蛋黄放在中间 , 这么一来 , 中间沾了肉汁的有咸味 , 边边角角的仍然可以蘸糖吃 , 可甜可咸 , 一粽两吃 , 成全了懒人 。 东西准备好了 , 女儿们一起动手 , 连玩带帮忙 , 包出来的粽子就大小不一 , 形状各异 , 有的长有的扁 , 有三角有圆柱 。 不过 , 她们虽然初出茅庐 , 还是比我第一次包出来的粽子好得多 。 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 家里请了个南方的阿姨 , 端午节的前一天 , 她兴致勃勃地买了苇叶和糯米回来包粽子 。 那种新鲜的叶子 , 洗洗就可以使用 。 她手指灵巧地把两张苇叶拼在一起 , 折出个园三角 , 把泡好的糯米装进去 , 用根尖尖的筷子捣实 , 再怎么一转两折 , 拿节线绳拦腰一捆 , 就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 。 我看着有趣 , 也上前帮忙 。 谁知那苇叶又细又短 , 怎么也摆弄不到一起 , 手指一动 , 装进去的糯米唰一下就跑了出去 。 我还没生气呢 , 苇叶反而发了火 , 把我的小手划破了 。 我噘着小嘴直瞪眼 , 还是阿姨有耐心 , 把着手教了我半天才包了起来 。 虽然用了一把线绳 , 左缠右绑的就象怕它逃跑了 , 总也算是个粽子 。 第二天 , 门口挂了两把艾叶 , 桌上斟了几杯雄黄酒 , 一家人团团坐下吃粽子 。 妈妈给我们讲了端午的来历 , 君昏国弱 , 天无白日 , 是非不辨 , 贤士遭殃 。 妈妈说着 , 时而悲伤 , 时而叹息 。 可是我小小的年纪 , 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 只迷上了阿姨买回来的小香包 。 那些香包从大到小的几个串在一起 , 大的不到两寸 , 小的象个大姆指 , 菱角似的形状 , 里边装着喷了酒的香草 , 外边用五颜六色的花丝线缠出图案 , 淡淡的清香四溢 。 阿姨说 , 把它们带在身上挂在家里 , 可以驱恶避邪 。 我爱不释手 , 比着样子学着做 , 先用旧报纸折出型状 , 没有花丝线 , 就用白棉线缠绕 。 缠了拆 , 拆了缠 , 反反复复好几次 , 虽然没有颜色 , 可总算缠出了那个模样 。 可惜的是 , 小小香包并不能驱除邪恶 。 一场红色大风暴接踵而来 , 全家人再也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过节 。 满天下乌烟瘴气 , 谁还有闲情逸趣去包粽子 , 谁还相信香包可以消灾避难 , 又有谁还敢搞四旧去纪念屈原!那种时代 , 倘若他还在世 , 只怕汨罗江里又多出一条冤魂 。 天地旋转 , 日月轮回 , 我从城市到农村 , 从农村到京城 , 又糊里糊涂地飞越大洋 , 在异国他乡安了家 。 结婚不久的一个端午 , 老公突然提起粽子 。 我一时兴起 , 想显示一下主厨的本领 , 就到中国店买了材料 。 可是动起手来才发现困难重重 , 那些飘洋过海而来的粽叶 , 比新鲜的难办多了 , 无论苇叶竹叶都不肯轻易就范 , 泡了很久还是很容易折断破裂 。 费了好大劲儿煮出一锅粽子 , 呆老公并不领情 , 夸耀着说还是家乡的粽子好吃 。 既然乡情难慰 , 乡愁难解 , 我又何必劳神费力 , 也就很久没再尝试过 。 那年领着孩子回国探亲 , 正巧碰上端午节 , 和妈妈嫂嫂妹妹们一起 , 一边聊天儿一边包粽子 , 温馨和睦 , 其乐融融 , 那粽子也格外香甜 。 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 , 在一边凑热闹 , 也同样爱上了那些花花绿绿清香四溢的香包 。 妈妈说 , 这喜好大概是她的遗传 , 因为她小时候也喜欢这些小玩意儿 。 我买了些花丝线 , 找了些硬纸条 , 按照童年的记忆教女儿 。 五颜六色地挂了几串 , 却总觉得哪里不足 。 仔细一想 , 原来是没有香草 。 虽然那种馨香无法驱恶避邪 , 却仍然让人心旷神怡 , 没有香味的香包 , 只是徒有其表 , 而没有灵魂 。 几年前妈妈病重 , 我匆忙赶回去看她 , 正好又是端午时节 。 忙乱之际 , 没人有心情包粽子应景 , 虽然亲戚朋友们送来一些 , 可总觉得少了那股温馨亲情 。 我在街头看见一个卖香包的老太太 , 一串串地挑在竹枝上 , 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 艳丽的色彩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 周围弥漫着那种久违了的氤氲草香 。 偏巧当时有些急事 , 本想着办完事再带几串给病床上的妈妈 , 不料就这么一念之差 , 回来时已经人去香散 。 从那以后再也见不到母亲 , 没买到的香包竟然成了一件难解的遗憾 。 女儿们虽然没学会缠香包的手艺 , 却多了一个好吃粽子的习惯 , 偶然记起端午节来 , 就给她们包一次 , 多年下来 , 有了数次实践 , 慢慢地熟能生巧 , 也就不觉得太麻烦了 。 和女儿们说笑着 , 一大锅粽子就包好了 。 粽子熟了 , 女儿们吃得兴高采烈 , 只是那香包呢 , 却完全没了印象 , 连姥姥也在记忆里淡漠了 。 不知道女儿们以后是否还会记得这个节日 , 能够自己包几个粽子 , 给她们的后代讲讲中国的传统故事 。 或许我对她们的期冀过高 , 但是 , 尽管岁月飞逝 , 往事渐远 , 身居异国 , 人事全非 , 那饱含着故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粽子 , 那散发着淡淡思乡情结的香包 , 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心里消失 。 重五山村好 , 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 , 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 , 赢躯亦点舟 。 日斜吾事毕 , 一笑向杯盘 。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 作者吃粽子 , 插艾枝 , 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 。 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 , 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 , 人人皆知 。 过去 , 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直到寒假里 , 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 , 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 从这本书当中得知 , 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 , 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 。 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 , 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 其中 , 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 。 据说 , 公元前278年 ,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 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 , 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 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 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 , 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 。 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 , 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 , 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 , 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 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 在我们德清 , 每到这一天 , 家家户户的门上 , 都会挂上菖蒲、艾草 , 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 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 , 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 , 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 , 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 , 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 , 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 , 既香味袅袅 , 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 , 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 偶然间 , 我从网上看到去年 , 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 , 我非常惊奇 , 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 ,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 , 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 ,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 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 , 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