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吊瓶班「对吊瓶班的看法」( 四 )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 , 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 在西方国家 , 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 , 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 。 静脉输液之所以在国内泛滥 , 主要是因为输液的话 ,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 , 起效快 , 病人治病急功近利 , 迫切希望赶快看好病 , 却忽视了输液给身体带来的巨大危害 。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 , 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 。 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 , 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 。 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 。 其中 , 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 。 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 , 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 , 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 , 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 , 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 , 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 。 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 , 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 , 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 。 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 , 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 , 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 , 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 , 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 。 要是有伤害 , 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 。 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 , 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 。 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 , 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
求问“吊瓶班”无人上重点证明什么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孝感一中“吊瓶班” , 经媒体近日回访 , 集体挂吊瓶的效果出来了:全班50多名学生 , 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 , 也就是没有达到一本线 。 这一结果 , 成为门户网站推荐的主页新闻 。 “吊瓶班”当初集体挂吊瓶 , 据说是为了“迎战”高考 , 补充营养 。 但社会何以对他们的高考成绩如此在意?人人都有好奇心 , 而媒体以新闻供给制造需求 , 在制造需求的同时完成了新闻供给 。 在此互动过程中 , 一个隐秘的观念与思维呼之欲出:挂吊瓶不会产生奇迹 , 无助于提高高考成绩 。 这是“吊瓶班”无人上重点的“认识价值” , 它是借专家之口揭示出来的:医学教授说 , 打瓶氨基酸还不如吃个鸡蛋;心理专家补充说 , 高考前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失眠 , 打吊瓶会加重部分同学的心理负担 , 反而不利于高考发挥 。 现在“吊瓶班”无人考上重点 , 媒体更有信心认为 , 挂吊瓶无意义甚至作用负面 。 但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 我们无法知道 , 如果“吊瓶班”集体不挂吊瓶 , 其高考成绩会如何 。 不挂吊瓶 , 可能成绩更好 , 也可能成绩更差 , 连二本线都达不到 。 高考成绩揭晓了 , 挂吊瓶是好是坏 , 并没有得到确认 。 “吊瓶班”唯一能够说明的 , 是农村学子在乎高考 , 很刻苦 , 想考上大学 。 舆论认为 , 高考不再是人生“独木桥” 。 农村青年 , 可以进城打工 , 这些年不乏有人循此创业致富了 。 但这种前景具有太多不确定性 , 他们真正能够寄予希望的 , 还是高考 。 考大学 , 是农村学子向上流动的唯一可信赖通道 。 有些媒体理解不到这一点 , 他们看到的是应试教育 。 “吊瓶班”见光之初 , 舆论除了怀疑教师拿回扣 , 就是“教育有病、学生打针”的锐评 。 早在8年前 , 南京高考本科上线率排江苏倒数 , 南京人就归咎于农村搞应试教育 , 抢走了城里人的机会 。 认为农村学子死读书、会考试、高分低能 , 几乎成了一种“城市社会共识” 。 但孝感一中“吊瓶班”证明 , 不管农村学子学习多么刻苦努力 , 他们抢不走城市学子的机会 。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表明 , 现在专科院校的农村生源已占绝对多数 , 而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 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 上专科与二本三本 , 已经是农村学子的“大势所趋” 。 挂吊瓶即便无害 , 甚或有益 , 也改变不了宿命 。 既然专家说挂吊瓶有害 , “吊瓶班”或许从此就销声匿迹了 , 但农村应试教育大概不会改变 。 应试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观念 , 而是一种处境 。 国家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 , 据说县城教育落后北京50年 。 政府投入少 , 除了死记硬背 , 其实农村学子没有太多选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