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登基后 , 主张废佛 , 云居寺被迫停废 , 后虽得恢复 , 但唐末至五代的战乱使石经刊刻被迫停顿下来 。
到了940年 ,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划燕云十六州归入辽人版图 , 在辽皇室的支持下 , 云居寺开始转机 , 再度兴盛 。
964年 , 云居寺住持谦讽和尚对云居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 共修建大小庙宇70余间 , 使唐末五代以来"风雨之坏者及兵火之残者"得以修复 , 并且扩大了云居寺的规模 。
谦讽和尚与辽官员朝议郎行右补缺王正合力倡导 , 云居寺广联僧俗 , 结千人邑会 , 成为我国古代为寺院募捐的社会宗教组织 。 对于谦讽组织的千人邑 , 南宋史学家王正在《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中记载:春不妨耕 , 秋不废获 。 立其信 , 导其教 , 无贫富先后 , 无贵贱老少 , 施有定例 , 纳有常期 , 贮于库司 , 补兹寺缺 。
1027年 , 涿州刺史韩绍芳游览白带山 , 发现了刻经始末 , 乃奏请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刻经 , 辽圣宗赐普度坛利钱为刻经经费 , 又委派瑜伽大师可玄提点镌修 , 勘讹刊谬 , 补缺续新 , 重启辽代大规模刻经 。
韩绍芳先补刻了《大般若经》中残损的10卷经文 , 接着又开始从521卷刻起 , 续刻了《大般若经》的最后80卷 。
1041年9月 , 涿州刺史刘湘承袭前任韩绍芳续刻《大般若经》至第600卷 , 计经碑240条 , 最终完成此经的镌刻 。
《大般若经》的刊刻历经唐至辽代共计300年时间 , 共刻石1512条 , 是《房山石经》中最多的一部 。
此后 , 至1057年云居寺刻完全部《大宝积经》120卷 , 计经碑360条 , 至此完成4大部佛经 , 它们是:《华严经》、《大涅槃经》、《大般若经》和《大宝积经》 。
辽代的早期刻经均藏于藏经洞内 , 后由于各洞已满 , 至辽大安年间的通理大师时开始改单面刻经为两面刻经 , 并由大板改为小板 , 大字改为小字 。 通理师徒所刻的4000余片经碑和道宗刻经碑180片 , 均暂时放于山下 。
由于藏经洞已满 , 自辽代起 , 云居寺僧人在云居寺南塔所在塔基的南侧建起一座石经地宫 , 用以珍藏辽金时期所刻的《契丹大藏经》10082片 。
北京云居寺有什么历史?寺内有什么特殊的景色?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 , 初名“智泉寺” , 后改称“云居寺” 。 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 , 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 。
现今的北京云居寺的布局是怎样的?经过历代多次增修、重修的云居寺 , 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 , 由当代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居士题写的"云居寺"寺匾悬于寺门之上 。
云居寺山门前有汉白玉的款龙桥和台阶石狮 , 整座寺庙 , 依山而建 ,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即天王殿、毗卢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弥陀殿与大悲殿 , 各殿逐次提升 , 各正院之旁又有配殿 , 蔚为壮观 。
云居寺中路以北为行宫院 , 寺之北部有北塔罗汉塔、三公塔 , 右侧有石经地宫和琬公塔、压经塔即续秘藏石经塔 。
山门即天王殿 , 出天王殿前有木牌楼一座 , 左右为钟鼓楼 , 院东北隅修竹耸翠 , 溪流环绕 。
正殿为毗卢殿 , 殿前的两通石碑为1688年立 , 记载了重修寺院经过 。 毗卢殿门悬匾"慧海智珠" , 两旁悬对联"林外钟声开宿月 , 阶前幡影漾清辉" , 均为清代乾隆帝御笔 。
毗卢殿后通过两道砖阶攀至第一平台 , 有一座韦陀小殿兀立其上 。
入第二道院为释迦殿 , 门额悬匾"耆窟香林" , 殿联"石洞别天清净地 , 经函常护吉祥云"也是清代乾隆帝御笔 , 殿内供释迦牟尼像 。
- 薛佳凝男友「薛佳凝男友都有谁」
- 白桦林歌词「白桦林歌词表达的意思」
- 钓鱼岛渔船「钓鱼岛号船」
- 杨彩旗身高「杨彩旗身高体重」
- 女民兵方队「2009年女民兵方队」
- 最牛吊瓶班「对吊瓶班的看法」
- 周慧敏结婚「周慧敏结婚没有?」
- 没时间歌词「有时间没有钱,有了钱没时间歌词」
- 泥娃娃面膜「泥娃娃面膜敷多久」
- 敢为爱情死「爱情是敢爱又敢离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