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发明汉字时,为什么会“天雨粟,鬼夜哭”?( 五 )

人们已经清晰地看到 , 在商王国期间(公元前1500—前1000年) , 中国突然出现了一个复杂而独特的文字体系 , 人称“甲骨铭文” , 这是一个规模极为庞大的字族 , 其成员多达4100个 , 其中出现最多的常用字为1000个左右 。 它们被雕刻在乌龟壳和牛肩胛骨上 , 然后被加热直到出现裂缝 。 王室的祭司 , 可以通过裂缝的纹样和走向 , 预测各种未知事件 。

这些神奇的动物骨头被命名为“卜骨” , 其上的铭文最短几个字符 , 最长有30—40个字符 , 记录了王室与祖先精神沟通的结果 , 其议题包括生死、战争、气候、收成和祭祀仪式 , 等等 。

现在的问题是 , 究竟是什么人提供了这项伟大而独特的发明?

中国历史典籍曾经提到两个人的名字 , 其中一个名叫沮诵 , 据传是黄帝的右史 , 但不知什么缘故 , 他(她)很快就遭到世人的遗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