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青少年抑郁心理疏导( 二 )


 
肖斌建议家长、老师用“三常”方法来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正常 。一是了解“正常”,“情绪不分好坏,要了解孩子的正常状态下是什么表现,知道孩子什么样的情绪是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是了解“反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常态,反常是指跟自己以往的状态相比 。比如爱好社交的人突然不爱说话不爱跟别人打交道了,这就属于反常 。”三是了解“异常”,“异常是跟周围的人相比,孩子的状态是不是跟大多数人一致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了反常、异常,家长、学校就需要加以关注,并适当介入 。
 
孩子心理问题根源多在家庭
 
在陈雪芬看来,大多数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都可以在家庭中找到原因,所以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在于家庭,“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和孩子之间建立平等有效的沟通 。只有孩子愿意沟通,家长才有可能在孩子出现心理困惑时跟他交流 。”
 
对于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言,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陈雪芬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为例,分析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我们开始尝试以家庭为单位做心理咨询 。从2018年9月份开始,向刚上初二的学生家长发出征集令 。比如说你家孩子是不是脾气火爆一点就着,整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写作业拖拉等,如果有这类现象,可以跟我们联系 。”
 
陈雪芬表示,自己两年多接到了400多个家庭咨询,通过调节家庭,一方面让家长了解正常有效的家庭沟通方式和氛围,另一方面则帮助学生做好中期长期的规划,把家长也纳入助力学生发展的范围上来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陈雪芬建议家长一定要正视问题、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以及专业的医疗结构,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
 
对待青春期孩子,家长要“有温度、有尺度”
 
对于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春期学生,家长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呢?“要有温度有尺度 。”陈雪芬表示,有温度就是要无条件地爱孩子陪伴孩子,有尺度就是要确定家庭规则、校规校纪等,在规则范围之内稳定地温柔地支持孩子 。在陈雪芬看来,引导前提是沟通,沟通的第一要义是尊重,“要跟孩子平等地做朋友,了解他的内心,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在孩子有疑惑的时候,才会跟家长正常沟通 。”
 
肖斌说,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白亲子交流的关键是如何看待两个不同的个体,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孩子也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家长需要在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做出一些改变,“但家长一定要明白,这种改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孩子,一定要找到自己改变的内驱动力 。”最后,在具体的沟通中,一方面是家长要多听少说;另一方面则是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引导孩子一步步实现计划 。
 
借助社区义工、朋辈等力量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
 
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多方合力 。
 
在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后,北京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已于9月23日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心理体检与心理危机干预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将在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三个区率先组织开展学生心理体检试点工作 。
 
在陈雪芬看来,从学校层面而言,首要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课程,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比如,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每周一节心理课,初三、高三每个月有一次心理班会或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通过这些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情绪,以及当出现心理困惑的时候该向谁求助、怎么求助 。”此外,通过学生入学时的心理调查问卷、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台账,这些都能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陈雪芬也建议,可以引进有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的社区义工,配合学校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监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