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出现“免费赠险”新坑
消费者称免费服务体验期满后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自动扣款续保
本报7月19日曾经报道《“首月1元”保险有多坑?自动“被扣费”一年将高达3145元》 。 8月26日 , 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 , “首月1元”等互联网保险营销乱象被明令叫停 。
近日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备受诟病的“首月1元”“零首付”“首月仅为X元”保险营销已难觅 , 但互联网保险过度营销、不知情“被保险、被扣费”的顽疾并未彻底杜绝 。 多位消费者投诉 , 在某互联网保险平台领取变相的“免费赠险”——如“体验三个月免费服务后” , 被保险公司自动扣款 , 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 。
多次禁止“免费领取”等营销模式
按照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 在销售问题上 , “零首付”“低首付”“首月仅为X元”“免费赠送”“免费领取”“限售、限时、限量”“剩余X份”“红包补贴”等通通被划上红线 。
8月26日 , 北京银保监局发文 ,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全面停止在北京地区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 , 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险”“实物抽奖”“限时停售”等诱导、误导性的内容等 。
调查
消费者“上套”个人信息被套取
在调查中 , 北青报采访人员发现 , 由于“免费赠险”已被明令禁止 , 变相的“免费赠险”仍是套路多多 , 有的写“周周领” , 有的写“您获得了免费大病保障额度” , 有的则是“医疗报销金600万免费体验2个月” , 在不告知信息的情况下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
消费者于女士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她在某知名互联网平台上浏览时 , 时常弹出提示您已经获得大病保障额度168元-赔付重大疾病 , “最高可攒到1万元”的广告 。 出于好奇她点击了同意“免费领取” , 之后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 , 系统已自动导入她的身份证等个人的信息 , 最令她惊奇的是 , 里面还包括她家人、孩子等个人信息也被导入页面 。
于女士担心存在潜在的风险 , 但是她无论如何在页面上也找不到放弃“免费领取”这份保险的按键 。 静下心来再看 , “免费领取”的页面下方仅有一行小字显示“阅读并同意” , 里面有三个蓝色链接:“保险条款”“投保须知”“平台服务协议” 。 点开“保险条款”“投保须知”“平台服务协议”链接会发现 , 每个里面都有上千字的条文 , 认真阅读并理解至少需要10分钟 。 然而这个地方并没有显示需要消费者勾画的空方框 , 完全不需点“同意”或“是” , 此处为直接默认同意选项 。
也就是说 , 于女士只按了“免费领取”按键 , 在完全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 , 就投保了一份名为“好医保·免费医疗金”的保险 。 这份保险的保障额度为10元 。
案例
赠送保险到期后自动扣款续期
消费者王先生在黑猫投诉称 , 他在未知情况下免费保险体验业务自动续期并扣款 。 今年4月份 , 王先生在某APP上被赠送了三个月“好医保”保险的免费体验服务 。 之后 , 王先生卸载了该软件 。
9月7日 , 王先生在该APP上的金额不足 , 未经允许自动使用某借贷服务扣款 。 王先生查询消费信息才知悉 , 7月时未经通知或询问 , 一份所谓的“保单”从7月22日生效 , 并在7月15日自动扣费 。 自动续期到一年并开始扣款 。 7月15日投保和扣费的情况 , 王先生均未收到电话或短信通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