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秋分刚过,中秋将至 。这是绵延千年的约定,也是一年一度的邀请,更是亘古不变的纪念 。
月到中秋偏皎洁,人逢佳节多感怀 。“中秋节是桂子的清香,也是鸿雁的嗥鸣”——这是物候学家的洞察 。“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这是民俗学家的感念 。“中秋节是一块月饼,更是一轮月亮”——这是诗人的浪漫 。“中秋节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是哲人的睿思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长安玩月诗序》则诠释中秋的由来:“秋之于时,后夏先冬 。八月于秋,季始孟终 。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 。”从此,华夏有中秋,天涯共此时 。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岁月不居,思接千载,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早已被先人渗入灵魂、拢在怀里、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仅入口入味入肝肠,还入诗入骨入相思 。中秋的传统之“脉”中,有着中华精神之风、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魂,托起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中秋意象在于一个“月”字 。
月到中秋分外明 。美丽神奇的月亮,犹如一只高悬九天的玉盘,一副跃出东海的冰轮,负载着悠久的历史,书写着瑰丽的传说,孕育着深邃的文化 。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祭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拜月,“愿得年年,花好月圆”……中秋与月,浑然一体,中秋即月,月即中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试看古往今来的中秋诗词,无不着意于月,或咏月之明洁,或赞月之圆润,或吟月之光亮,或诵月之神奇 。从“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到“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到“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月随中秋而动,月为中秋增韵,永远定格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之中 。
“八月十五天门开,天上人间共团圆”,中秋意境在于一个“圆”字 。
爱完整,怕残缺;乐团圆,伤离别,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民俗信仰 。《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田汝成著《熙朝乐事》中说,中秋日“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天上一轮圆月,地上一张圆桌,圆圆的月饼,圆圆的石榴,天圆地圆人圆 。
八月十五月儿圆,这一个“圆”字,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内涵隽永,意味悠长,像一个心灵的容器,盛满了对故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乘仲秋月圆,寄美好夙愿,祈求大地丰稔、谷盈囤圆,期盼事遂人愿、和和美美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意念在于一个“思”字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总有游子的脚步在异乡徘徊,有的“天涯遥望唯梦回”,有的“他年此日应惆怅”,有的“此夕羁人独向隅” 。但是,华夏儿女无论走到哪里,天上一轮月,故乡如影随;无论离家再远,月是故乡明,心中总是拴挂着中华民族最纯真、最本源的文化图腾 。
如今,中秋遇上了流动时代,“记得住乡愁”成为一种最艰难的守候 。工作忙、离家远、压力大,这些现代社会无奈的伴生品,赋予中秋更多的内涵:团圆的象征、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寄托、文化的纽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有展望明天的信念,有拥抱未来的胸怀,定会“团圆”可期、“圆满”可待 。
- 明月思乡诗词大全 关于明月和思故乡的诗句
-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及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 中秋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中秋月白居易赏析翻译
- 手游新门派上线、端游盖房子建小区!天刀7月双端资料片来了 天涯明月刀手游可以建房子吗
- 5首寄月思情古诗及赏析 有关明月的诗句有哪些
- 咏月的诗句古诗大全 咏月诗句有哪些
- 天涯明月刀手游:免费的家园,但没家具?六种办法直接解决 天涯明月刀手游房子
- 上联:清风明月同贺国庆,十月一日喜迎中秋。如何对下联?
- 雪白明月照亮大地是哪首歌歌词
-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下一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