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蜂蜜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横行。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近期调查、以及以往蜂蜜市场公开信息的反馈,假蜂蜜已在国产及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渗透。
而造假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以白糖蜜、大米糖浆蜜、玉米糖浆蜜等为主要形式,再加入明矾、甜蜜素、饴糖等各类食品添加剂。 目前,蜂蜜制假者喜欢将掺入了各种糖浆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蜂蜜称为“指标蜜”。他们称,只要农残兽药各项指标合格即可,而掺入的各类糖浆毕竟只是糖,没什么危害。 知名食品安全与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目前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虽然规定了蜂蜜的定义及蜜源,对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等方面也有详细要求,但国家标准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对假蜂蜜仍难以检出。
这类假蜂蜜却常常难以被“识破”,这些假蜂蜜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玉米糖浆蜜对人体的危害 添加糖浆是“假蜂蜜”最普遍的一种做法。新西兰协会一次对香港地区蜂蜜市场进行的检查发现,在55份样本中,有14份样本中添加了糖浆。对此,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新西兰从未允许蜂蜜生产商向蜂蜜中添加糖浆类物质。 最早进入造假者视野的是玉米糖浆以及甜味素。加入这些物质后,再配以食用果胶等做黏稠剂,调制出来的浆液会比真蜂蜜还更逼真。如果不通过专业仪器和检测设备,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辨识。而使用玉米糖浆制造假蜂蜜,其成本要明显低于真蜂蜜。
不过,使用玉米糖浆制作的假蜂蜜,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威胁。食品安全与环保专家董金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蜂蜜制造商喜欢玉米糖浆是因为它很便宜,而且具有更长的保质期,我国国家标准中并未规定玉米糖浆每天的摄入量。但是这些糖浆进入身体后,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且会扰乱代谢,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种由玉米制成的糖浆,在碳酸类饮料中更为常用。经常食用,会增加肥胖和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玉米糖浆将消耗体内对保证胰岛素生产很重要的矿物质,甚至直接引起胰岛素抗性。 此外,和葡萄糖不同,高果糖玉米糖浆摄入后很快就被肝变成脂肪,并被储存在附近的组织或在肝脏里。或许它不会直接造成肥胖,却可能使本来肥胖的人更胖或累积更多脂肪,并可能损害肝脏。 大米糖浆蜜对人体的危害 继玉米糖浆之后,大米糖浆成为假蜂蜜制造者的新宠儿。 从2008年开始,大米糖浆甚至成为国内蜂蜜造假中添加的主要成分之一。 用大米糖浆替代蜂蜜,再添加果葡糖浆、香精等原料,颜色就会与纯正蜂蜜几乎一模一样,其理化指标也完全符合现行的国标。一些不法商贩添加的工业生产出来的果葡糖浆,跟真正蜂蜜所含的果葡糖浆在化学分子结构上是相同的,因此用仪器只能检测含量多少而检不出真假,普通消费者根本没办法识别这种假蜂蜜,它的隐蔽性也就更上一层楼。 一些糖浆企业表示,不少蜂蜜企业都采用浓度为75%或80%大米糖浆勾兑蜂蜜,“用大米糖浆勾兑的蜂蜜,产品质量甚至能达到欧盟的标准”。 虽然大米糖浆是以大米为原料水解后精制、浓缩成的一种淀粉糖,主要成分是葡萄糖、麦芽糖等,对人体无害。但董金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如果食用过多这种勾兑蜂蜜,可能会导致摄入更多的热量,引起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更重要的是,蜂蜜中60%~80%是人体容易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无机盐和维生素、铁、钙、铜、锰等多种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而这些在勾兑蜂蜜中是不存在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