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场尘埃落定,房企“三大法宝”决胜下半场

上半场尘埃落定,房企“三大法宝”决胜下半场

----上半场尘埃落定 , 房企“三大法宝”决胜下半场//----


"multi_version":false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随着上市公司2019年中报的披露完毕 , 房企今年上半场的角逐尘埃落定 。

受益于上半年“小阳春”和年中的业绩冲刺 , 特别是今年营收与利润的结转多数来源于2017年-2018年的地产“黄金时代” , 各家房企的中报数据看上去都颇为亮眼 。

不过 , 自今年二季度以来 , 房地产融资政策不断加码 , 特别是7月底 ,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不以房地产刺激经济” , 再次明确“房住不炒”的决心 。 房企在发布的半年报中普遍指出 , 行业调控仍将保持上半年的收紧态势 , 行业资金面进一步承压 , 融资难度显著提高 。

在往年财报季 , 房企销售额大小、土地储备是否雄厚、营收净利增长水平等指标往往是关注焦点 。 但今年以来 , 面对行业融资压力的增大 , 在手现金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房企布局和规划 , “回款率”“控成本”“暂停拿地”等变成了这个财报季被广泛提及的热门词汇 。

再提“高周转”

在前两年地产事故频发后 , 各大房企一时间对于“高周转”变得讳莫如深 。

所谓高周转 , 即业内俗称的“不压货”:拿了地 , 快开工 , 快销售 , 快速回笼资金后再投资 。 在楼市流动性收紧的情况下 , 房企会以这种方式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如今 , 面对不断收紧的融资环境 , 考验的便是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 “加快周转”再度成为房企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取得竞争优势的首选方法 。

言及高周转 , 碧桂园是个绕不开的企业 , 或许它不是这一模式的创造者 , 却将“高周转”发挥到了极致 , 并凭此迅速登上行业规模第一的宝座 。

在上半年行业增速普遍回落 , 房企纷纷提出“降速提质”口号时 , 碧桂园实现总收入2020.1亿元 , 净利润230.6亿元 , 同比增长分别为53.2%和41.3% , 增速丝毫不减 。 基于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高压态势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各项优良指标的达成 , 一方面得益于其前两年高增的销售业绩陆续进入结转周期 , 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企业持续有效提升的经营管控能力 。 ”

“我们是以销定产 , 合理调节可售资源的投放 。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此前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称 , 房企作为高周转行业 , 保证现金流就是保证企业命脉 , 在这个方面 , 碧桂园是无疑十分出色 。

事实上 , 不止碧桂园 , 在刚刚结束的年中业绩会上 , 许多房企高管均提出下半年“加速回款”“保证现金流”“提高周转速度”等类似观点 , 包括一向以业内“三好生”为目标的旭辉控股 , 其行政总裁林峰在年中业绩会上表示 , 公司将在原有的城市中深耕 , 降低库存 , 提高去化 , 加快回款 , 加快现金周转 。

此外 , 阳光城、新城控股等众多一线品牌均是这一模式的拥护者 , 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此前也表示 , 高周转就是利润 , 就是竞争力 , 今年重点围绕高周转进行优化升级 , 集中力量强化高周转 。

控成本、降费用

除了高周转、加速回款之外 , 对于房企而言 , 更为直接的“过冬”办法莫过于“控制成本、降低费用” 。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 , 一方面融资难就意味着融资成本的上升 , 另一方面 , 在越来越强调合作的房地产行业 , 房企利润以可见的速度不断被摊薄 。 同时 , 到了下半年的楼市下行周期 , 企业不得不选择“花式促销”的方式来完成业绩目标 , “控成本”对于房企而言势在必行 。

在这一方面 , 龙头房企中做到最优的莫过于中海 。

多年以来 , 中海在业内一直以“超低成本融资”闻名 。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是 , 多数港股上市房企的境外债发债利率普遍在8%左右 , 不少企业一度突破10% , 其中近期融资成本最高的是泰禾集团7月份发行的一笔4亿美元的债券 , 票面利率高达15% 。 相比之下 , 中海同样在7月份发布的一笔5.5年期20亿元港币固息债权成为中资企业境外公开市场发行的最长年期港币债券 , 且创同行业最低利率 。 据悉 , 本次发行的港元债券订单峰值超过58亿港元 , 票息最终收窄为2.90%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