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得开 , 收得拢 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 , 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 , 滔滔汩汩 , 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 , 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 , 常行于所当行 , 常止于不可不止 , 如是而已矣 。” 随意捡起社会人生的边角料 , 随意聊开 , 却大气充盈 。梁遇春:“写小品时故意胡说一阵 , 更见得秀雅生姿 。”梁实秋《男人》:“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有些男人 , 西装裤尽管挺直 , 他的耳后脖根 , 土壤肥沃 , 常常宜于种麦!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 , 边疆一概不理 , 洗脸完毕 , 手背可以不湿 , 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使刷牙 。‘扪虱而谈’的是男人 。还有更甚于此者 , 曾有人当众搔背 , 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兴之所至 , 说些言不及义、可有可无的话 , 有时却如神出鬼没 , 有莫名的空疏和笔墨意趣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 , 不扳着脸孔说话 。“形散神不散” , 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 。散文必须“散” , 必须“博” , 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 , 从形式上看 , 它运笔如风 , 不拘成法 , 似乎散漫无章 , 行文时断时续 , 时而勾勒描绘 , 时而倒叙联想 , 时而感情迸发 , 时而侃侃议论 , 既有天文地理 , 又有伦理人情 , 这段写甲地 , 那段却写乙地 。但是 , 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 , 是首尾一贯的 , 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 。“神收”、“不杂” , 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 贯穿一条红线 , 做到结构紧凑 , 层次分明 , 详略得当 , 重点突出 。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 , 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这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放纵一面说 , 丰富想象、说理畅达、冲谈平和 , 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 , 使他的笔如同奔马 , 纵横驰骋 , 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 , 表现出情溢于言 , 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 。从控制一面说 ,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 。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 , 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 , 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 , 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 散而归一 , 杂而不乱 , 形散而神不散 。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 , 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 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 , 有助于思想的敏捷 , 想象的翱翔 , 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 。如在《上海人》一文中 , 作者思接千载 , 天马行空的联想 , 举重若轻地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了感性的叙述中 , 写了徐光启的文化性格 , 上海的历史等 , 无不成为余秋雨恰如其分地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的生动、形象的材料 。其他如《千年庭院》、《进士》等都是以思想的线索贯串全篇 , 并注意运笔的轻重浓淡 , 抑扬张驰 , 在波起云涌的变化中间取得结合的形神的统一 。
- 怎样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
- 如果2022年疫情结束,你想去干什么事?
- 10月属猪爱情运势如何-属猪十月的运势怎样
- 10月属龙生肖运势怎样-生肖龙10月运势如何
- 10月巨蟹复合运势怎样-巨蟹座十月份运势怎样
- 怎么样让一个人看上去很有气质?
- 2018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的时间,10年一次的金融危机还会发生吗?
- 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该怎样处理才好?可直接带回家吗?
- 如何用发膜?
- 如何把皮肤养成牛奶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