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组词 浊的组词是( 二 )


《素问·气厥论》:“鼻渊者 , 浊涕不下止也 。”此处的“浊涕” , 代表热性鼻涕 。
《内经》说青脉主“腰痛 , 足清 , 头痛 。”足清就是脚凉 。真心痛、厥气病 , 都有“手足清”的证候 , 指的都是手脚凉 。肾虚时出现清厥 , 也是寒凉之意 。血枯的病人“出清液 , 先唾血 , 四支清 , 目眩 , 时时前后血” 。出清液 , 就是吐清水;四肢清 , 则是四肢凉 。
用清浊说明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 , 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原因 。《灵枢·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 , 只要“清浊不相干 , 如是则顺之而治 。”清升而浊降 , 各顺其道 , 这样的病证就容易治疗 。如果出现清气在阴(下) , 浊气在阳(上) , “清浊相干 , 乱于胸中” , 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胸闷 。由于“清浊相干”的病证 , 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 , 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 , 因此由“清浊相干”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
《素问·风论》说:“疠者 , 有荣气热胕 , 其气不清 , 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 , 皮肤疡溃 。”文中把“气不清”当做麻风病的重要原因 。《内经》认为 , 清气停留在下部 , 就会出现腹泻;浊气停留在上部 , 不能下降 , 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证 。
人在患病的时候 , “胃气不清” , 就不能输送精微物质 。“浊溜于肠胃”时 , 就会病生于肠胃 , 也叫“浊气在中” 。
清浊不同 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 , 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 , 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 。《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 , 浊者其气涩 , 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 , 深而留之;刺阳者 , 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 , 以数调之也 。”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浊气在中 , 清气在下”的时候 , “针陷脉则邪气出 , 针中脉则浊气出 ,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所以必须掌握好针刺的尺度 。
平素体壮的人 , 患病后容易已出现“重则气涩血浊 , 刺此者 , 深而留之 , 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 , 刺此者 , 浅而疾之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况呢?岐伯解释说:“血清气浊 , 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 , 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说明气血清浊不同 , 针刺的补泻手法也不相同 。
针刺治疗时 , 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浊” , 有的“血出清而半为汁” 。需要医生认真观察 , 才能治疗无误 。有瘀滞的患者 , 应该“两泻其血脉 , 浊气乃避 。”其中的“浊气” , 就是“滞气” 。
《灵枢·经筋》说:“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 治在行水清阴气” , 清阴气 , 就是清阴部的热气 。后世把“清法”列为八法之一 , 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 , 临床运用很常见 。
清浊概念的其他用法
《内经》说的“关节清利” , 是指关节灵活;要求医生在诊病的时候 , 应该做到“必清必净” , 其中的“清”是指心情平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