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

卷三·公孙丑上
本篇九章 , 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两组 。其一、三、四、五是一组 , 论述仁政的问题 。这部分对于当时各诸侯国的暴政有所揭露 , 并认为这样的形势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时机 , 因为必能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 从而实现统一天下的“王道”;与此相反的“霸道”则是靠武力征服 , 那是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 。至于仁政的具体措施 , 在第五章提出了五项政策 , 大意是尊贤使能、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 。另一组则论及个人修养以及人性论方面的问题 , 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 。第二章从“不动心”说起 , 最后涉及对孔子的评价 , 是《孟子》一书中重要的篇幅 。所谓“不动心” , 指的是不因处境、待遇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 , 达到这种境界的两个环节 , 一是“知言” , 二是培养“浩然之气” 。“知言”是思想认识能力的表现 , “浩然之气”尽管是一种正大刚毅的道德情感 , 仍然是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的成果 。知言则不惑 , 气盛则意志坚定 , 所以是“不动心”的条件 。第六章提出的以“四端说” , 意谓仁、义、礼、智等品质在人的天性中有基础 , 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主张 。七、八两章 , 分别谈到“反求诸己”和“与人为善”的修养方法 。第九章批评伯夷气量小 , 柳下惠不严肃 。二者既然各有所偏 , 在出处问题上 , 合理的态度应当如何?可以参见本篇第二章对于伯夷、伊尹和孔子的评论一节 。从中可见孟子的用世心切 , 从而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具体条件调整应对的措施 , 这也可以看做是对“不动心”的一个补充说明 。
【孟子公孙丑上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注释】《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名轲 , 字子舆 , 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 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 , 感情洋溢 , 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 , 又从容不迫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 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 柳宗元 , 苏轼等影响很大 。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贻矩”指《孟子》七篇给天下人为人处世的规矩 。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 , 流传下来的已很少 , 《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 , 《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 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 , 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 , 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 , 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 , 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 ,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 , 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