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没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近日读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深深被精卫、刑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感动 。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共十三首,这十三首诗都是陶渊明读《山海经》这部书的感悟心得 。描写精卫、刑天的是第十首 。
读山海经·其十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这首诗通过描写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斗争的刑天,以及对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止的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表达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奋斗去争取这个道理 。
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娃,因游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名精卫,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 。刑天:神话人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和天帝争斗 。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 。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道理 。有人说,陶渊明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平和,对时事毫不关心 。其实陶渊明的诗篇不但有“平淡恬静”式的,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不仅歌颂过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颂扬过荆轲 。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暴政争取自由是陶诗重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 。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 。“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 。“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 。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 。越发凸显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显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 。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干,盾也;戚,斧也 。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 。“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 。下面二句,“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 。“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 。“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 。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 。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结笔二句,表面上好像叹息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 。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这样的豪情 。
- 齐桓晋文之事的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 悯农二首的全文鉴赏 悯农古诗二首原文
- 望天门山注释及赏析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
- 三峡原文及译文 三峡古文翻译注释
- 季氏将伐颛臾的意思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 揠苗助长古文注释 文言文揠苗助长原文
- 念奴娇中秋对月注释 念奴娇中秋对月赏析
- 弟子规全文翻译及注释 解读弟子规阅读
- 墨梅全文解析 墨梅王冕的古诗译文
- 无衣全文和鉴赏 含蓄的情诗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