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的楼市服下“苦药”!三部门同时宣布,20城下滑,深秋已至

15万亿的楼市服下“苦药”!三部门同时宣布,20城下滑,深秋已至

----15万亿的楼市服下“苦药”!三部门同时宣布 , 20城下滑 , 深秋已至//----

15万亿的楼市服下“苦药”!三部门同时宣布,20城下滑,深秋已至


"multi_version":false

最近看到一句话 , 很有深意:酒是白的 , 喝下去脸是红的 。 银子是凉的 , 握着心里是热的 。

就像大部分购房者一样 , 嘴里总是说着自己是“刚需” , 赚钱多么不易 , 房价多么不合理 , 吐槽物业、小区、楼盘 。

行动上却丝毫不迟缓 , 买房的时候第一个冲出去 , 有多少积蓄就买多少房子 , 不显山不露水 。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之处 , 也是过去20多年以来 , 楼市最典型的特征:表里不一 。

什么叫“表里不一”?表面上看 , 我们的城镇住宅存量从不到14亿平增至267亿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39平米;城镇住房套数从约3100万套增至3.03亿套 , 套户比从0.8增至1.03 , 发展迅速 , 体量庞大 , 异常坚挺 。

事实上 , 居民杠杆率却飙升到了近60%的高位 , 房屋空置率来到了22.4% , 购房者负债的空间大大被压缩 , 各类新城区、开发区、经济技术区层出不穷 , 截止2018年 , 已经接近4000多个 , 到处都是高层住宅 。

不光是供给的总量在提升 , 需求的下降更是内在“隐忧” 。

我们的第三轮“婴儿潮” , 出现在1981-1991年 , 也就是所谓的“80后”们大量出生的时间 , 而在2008-2019年 , 房价上涨最猛的这段时期 , 恰恰就是1981-1991年出生人口的婚期 。

但是 , 从2013年开始 , 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0.06亿的最高点后 , 至今每年下降超过200万人以上 , 城镇每千人房地产新开工套数也开始“滑坡” 。

看似“矛盾”的现象 , 却昭示了如今楼市面临的尴尬境地 , 都说“船大掉头难” , 如今 , 楼市年成交金额已经达到了15万亿元 。

这种情况下 , 只能服下一剂又一剂的“苦药” , 才有可能“药到病除” 。

比如 , 最近楼市出现的几个消息 , 足以反映出房地产正在回归理性 。

第一 , 三部门同时宣布调控措施 , 力度、频率均罕见 。

在8月中下旬 , 央行宣布将实行LPR机制 , 副行长直接表示:房贷利率不会下降 。

在8月末 , 央行发布了房贷利率调整的公告 , 自10月8日起 , 房产按揭贷款利率机制 , 从过往的“基准利率乘以上下浮比例” , 改为“LPR+加点” , 按揭利率的“锚” , 不再是基准利率 , 而是LPR 。

短短几天时间 , 央行连续的发声 , 态度非常明确:房地产会继续保持平稳 。

此外 , 住建部在最近一段时间连连出手 , 先是在8月中旬表示 , 将加快推动住房保障 , 明确住房保障设计和基本框架 , 为规范保障房准入使用和退出提供依据 。

随后又发布了实现“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全覆盖”的通知 , 系统多部门联网 , 在第二次房产普查、房产税落地预期的前提下 , 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

与此同时 , 9月初证券日报消息 , 记者梳理今年公布的金融业2491张罚单 , 涉房贷款仍是重中之重 。

包括未按规定提供报表且逾期未改正;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贷后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未将房地产企业贷款计入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等 。

这个数字 , 刷新了有史以来的罚单记录 , 同时 , 我们可以看出 , 房地产开发贷款、消费贷绕道进入楼市、个人高杠杆投机买房 , 被调控“重点照顾”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