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见孔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译文( 二 )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劲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解读】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 。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
【05】 注释 译文 解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1)达:通达 。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 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 。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
【06】 注释 译文 解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注释】无
【译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
【解读】无
【07】 注释 译文 解读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注释】无
【译文】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
【解读】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 。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
【08】 注释 译文 解读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屋:「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
【注释】 (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 。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 。’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 。’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
【解读】无
【09】 注释 译文 解读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注释】 (1)仆:驾车 。(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
【解读】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