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西江月赏析 苏轼西江月翻译鉴赏】“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流放到了黄州,生活十分清贫 。他既要躬耕养家,思想言行又受到监视 。尽管在人前,他总是装作云淡风轻,可是人后仍然不免时常慨叹 。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月下独酌,想起自己半生沉浮,一事无成 。且放逐本属无期徒刑,唯恐终身不复起用,于是写下了人生中最为悲凉的一首词 。
全词借景抒情,将自己才高招妒,忠而见谤的委屈之情,以及对前途的惶惑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词浅意深,富含哲理 。情感充盈,感染力不输李后主 。
一、《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北宋·苏轼词作大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世间事不过是大梦一场,一个人一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呢?夜晚,一阵风吹起了落叶,在回廊上发出嗡嗡鸣响 。对着镜子看自己,眉尖与鬓发,都沾染了秋霜 。
大概是因为我的酒不好喝,所以客人都不来了 。天上的明月,也时常被乌云遮蔽 。这个中秋佳节,月色孤清,有谁能与我共度过呢?握着酒盏,满怀凄凉地望向北方 。
词的第一句蕴含了庄周梦蝶的思想,说明了中年苏轼对人生现实的态度 。与此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岁月蹉跎的感慨 。
他青年时代那些“道理贯心肝,忠义颠骨髓”的志气,都在那四十多年中浪费掉了 。他有心放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思想,再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
四十五岁的人,在如今看来还是很年轻,但是在古代,已经算是半个老人了 。在这里,苏轼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衰老的相貌,而是先用“夜来风叶已鸣廊”起兴 。
秋风横扫落叶,就像是那一场冤狱给他带来的打击 。秋叶象征着人生暮年的开始,它在人群中发出了悲鸣之声 。百日囚徒之后,再看看自己,面容已经苍老了,那眉尖、那鬓上都添了白色 。
此时此地,只想好好地享受生活,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和亲友聊天话家常 。但是他是贬谪戴罪之身,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也都避开了他 。
“明月多被云妨”是指因为小人的谗言与诽谤,让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在人生的前路上倍感孤独 。即使他再坚强,内心仍然渴望能有一个朋友与他结伴同行 。
最后一句“把盏凄然北望”,望的是谁呢?有人说他望的是他的弟弟苏辙 。因为他总是在中秋佳节写诗表达对苏辙的思念 。但是此时,苏辙人在江西 。
这里的“北望”,望的是“中原” 。那是他亲戚朋友聚集的地方,也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向 。
苏轼虽然说世事如梦,可作为红尘中人,他仍然免不了七情六欲 。免不了为自己的衰老,为亲朋好友的远离,为理想的破碎而哀伤 。
这首词无一句不是在写人生的“落”点,并且有落无起,字字都在诉说不开心 。唯有第三句“夜来风叶鸣回廊”与第六句“月明多被云妨”,是在借景抒情 。
不过,词作贵在真实自然,尤其是其中涉及衰老的自然规律,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变化,所以以情取胜,读来感染力极强 。
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官并没有实差,只是空挂了个名儿将他管制起来 。每天早请示晚汇报,防止逃走 。
所以到达黄州的第一天,苏轼就开始观察四周的环境 。发现城外群山上长满了方竹树,城郭外面又有长江 。因此这里有美味的方竹笋、活蹦乱跳的江鱼,可以吃个够 。
- 塞下曲其一李白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李白赏析
-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宋史苏轼传翻译原文
- 天仙子张先注音版 天仙子张先翻译及赏析
- 悯农其二古诗赏析 悯农其二古诗解释意思
- 其安易持注释赏析 其安易持原文及翻译
- 杜甫《房兵曹胡马》赏析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赏析
- 破阵子辛弃疾赏析简短 破阵子辛弃疾赏析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释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 登高唐杜甫古诗评价 杜甫登高赏析
- 江南曲的意思 江南曲沈括赏析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