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遽——惶恐 。邻——俞樾:“‘邻’字衍文也 。上云‘人有枯梧树者’,此云‘其人,,即此人也 。”
②邻人父——王叔岷:“《六帖》十六引无‘人,字,今本‘人’字疑涉上下文而衍 。《吕氏春秋·去宥篇》亦无‘人’字 。”
【译文】
一个人家有棵枯死了的梧桐树,他邻居家的老人说枯死了的梧桐树不吉祥,那个人惶恐地把梧桐树砍倒了 。邻居家的老人于是请求要这棵树当柴烧 。那个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家的老人原来仅仅是想要我这棵树当柴烧才教我砍倒树的 。他和我是邻居,却这样陰险,难道可以吗?”
【原文】
人有亡扶者①,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扶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②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③,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
【注释】
①鈇——音 fū(夫),又读 fǔ(府),通“斧” 。
②动作——《集释》:“‘动作’各本皆作‘作动’ 。”王重民:“‘作动’二字,《御览》七百六十三引作‘动作’是也 。下文云‘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杨伯峻:“《吕览·去尤篇》亦作‘动作态度’,王说是也 。今依卢重玄本、《道藏·四解》本订正 。《事文类聚·别集》十八、《合壁事类·续集》三三引亦作‘动作’ 。”
③抇——音 jué(掘),掘 。
【译文】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个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脸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无论干什么没有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山谷里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 。过了几天又见到他邻居家的孩子,动作态度便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
【原文】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①,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著②,其行足踬株埳③,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
【注释】
①錣上贯颐——錣,音 zhui(缀),古代马棰端的针 。贯,穿透 。颐—— 下巴 。
②属著——属,音 zhǔ(主),倾注 。著,音 zhù(著),通“著”,明显 。
③足踬株埳——踬,音 zhi(至),被绊倒,指碰到障碍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埳,即坎,坑 。
【译文】
白公胜恩谋作乱,散朝回家后站在那里,倒拄着马棰,棰针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 。郑国人听到这事后说:“连下巴都忘了,还会有什么不忘掉呢?”意念明显地倾注于某一点时,他走路碰到了树桩或地坑,脑袋撞到了树干,自己也觉察不到 。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
【注释】
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 。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 。”
②攫——夺取 。
③何——王重民:“《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 。”王叔岷:“《六帖》八、《事类赋》九、
《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 。”
【译文】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啥意思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什么意思
- 表达对异地爱人的思念 男子想念心上人的诗词
- 海子最著名的诗 海子最经典的十首短诗及上赏析
- 关于淡然的唯美句子 平淡生活的唯美句子
- 乡村气息的优美句子 形容乡村美景的句子
- 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句子 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回味的句子唯美 有关回忆的句子唯美
- 感动人的爱情语录 感人句子短句
- 王涣字稚子原文及译文答案解析 王涣字稚子原文及译文
- 儿子今年22岁,正上大三,找了一个36岁的女朋友,我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